摘要:③生平:李宪是李旦嫡长子,6岁被立为太子,但因武则天称帝被降为皇孙。
1. 李宪(李成器,679年-742年)
①生母:刘皇后(李旦嫡妻)
②封号:永平郡王→皇太子→宋王→让皇帝(追谥)
③生平:李宪是李旦嫡长子,6岁被立为太子,但因武则天称帝被降为皇孙。
武周时期任左赞善大夫,唐中宗复位后任员外宗正卿。710年李旦复辟后,李宪主动让太子位给三弟李隆基,称“储副乃天下之公器,国家安则先嫡长,危则归有功”,退居司徒、太子宾客等职。
④结局:晚年深居简出,不涉朝政,742年病逝,享年63岁。唐玄宗追谥其为“让皇帝”,葬于惠陵,其谦让之举成为唐代宗室典范。
2. 李捴(?-724年)
①生母:柳宫人
②封号:恒王→衡阳郡王→申王→惠庄太子(追谥)
③生平:垂拱三年(687年)封恒王,武周时期降为郡王,历任尚衣奉御。李旦复位后,任右卫大将军、殿中监等职,后迁益州、幽州都督及多州刺史。
⑤结局:724年病逝,追赠惠庄太子,陪葬桥陵。
3. 李隆基(685年-762年)
①生母:窦德妃
②封号:楚王→临淄王→平王→唐玄宗
③生平:李旦第三子,因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助李旦复位。712年接受禅让登基,开创“开元盛世”。晚年因宠信杨贵妃、李林甫等人引发安史之乱,756年被迫退位为太上皇。
④结局:762年病逝于长安,享年78岁,庙号玄宗,葬于泰陵。其执政前期功绩卓著,后期衰败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 李范(?-726年)
①生母:崔孺人
②封号:郑王→卫王→岐王→惠文太子(追谥)
③生平:支持李旦复位,参与诛杀太平公主集团,历任太常卿、左羽林卫大将军等职。唐玄宗时期任太子少师,治理华州、虢州等地。
④结局:
726年去世,追谥惠文太子,生平以忠勇著称,与李隆基关系密切。
5. 李业(?-734年)
①生母:王德妃
②封号:赵王→薛王→惠宣太子(追谥)
③生平:垂拱三年(687年)封赵王,李旦复位后进封薛王,历任秘书监、同州刺史等职。以孝道闻名,抚养同母妹淮阳公主之子,晚年任太子太保。
④结局:734年病逝,追赠惠宣太子,陪葬桥陵。
6. 李隆悌(691年-702年)
①生母:不详
②封号:隋王(追封)
③生平:幼年聪慧,博览群书,但11岁时早夭于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景云元年(710年)李旦复位后追赠荆州大都督、隋王,陪葬桥陵。
④结局:因早逝生平记载较少,仅以“友善淳朴”留名。
总结:兄弟命运与政治抉择
1. 嫡庶之别与权力让渡:嫡长子李宪主动让位,避免与李隆基冲突,其谦退保全家族,成为唐代宗室典范;
2. 功绩定储:李隆基因“唐隆政变”功绩获立太子,打破嫡长继承制,反映唐代政治中实力优先的特点;
3. 早逝与隐退:李隆悌早夭,其他兄弟如李捴、李范、李业虽未卷入权力斗争,但仍受封高位,结局相对平稳;
4. 时代背景影响:李旦两次登基均受武则天、韦后等女性掌权者影响,其子命运亦与初唐至盛唐的动荡政局紧密交织。
若需进一步了解各子生平细节,可参考《旧唐书》《新唐书》及现代研究论著。
来源:历史是任人打扮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