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肝是我国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几乎每20个人里就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包括不安全的注射和输血)以及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它之所以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是因为慢性乙肝感染可能悄然无声地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对个人健康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乙肝是我国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几乎每20个人里就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包括不安全的注射和输血)以及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它之所以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是因为慢性乙肝感染可能悄然无声地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对个人健康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对于乙肝患者来说,肝脏功能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定期体检中的一系列关键项目必不可少。其中肝功能检查宛如一面镜子,能够直观反映肝脏代谢、合成等多种功能状态,是监测病情、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体检时,需重点关注三个指标,若异常可能提示肝硬化风险升高:
1、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正常值为0-40U/L。若数值超标,说明肝细胞受损(如乙肝病毒攻击导致炎症)。长期偏高(如ALT 100U/L、AST 80U/L)需警惕:肝脏反复损伤修复会引发纤维增生,增加肝硬化风险。
2、血小板计数
正常范围为(100-300)×10⁹/L。若持续低于正常(如降至80×10⁹/L),可能是肝硬化早期信号。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会破坏过多血小板,从而降低血液中血小板数量。
3、白蛋白水平
正常值为35-55g/L,由肝脏合成。若数值持续偏低(如从45g/L降至30g/L),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肝硬化时肝细胞结构破坏,白蛋白生成减少,需警惕病情进展至肝硬化阶段。
要想延缓肝硬化的发生,改善乙肝患者生活质量与延长其生存期。肝纤维化期间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旨在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与结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两个方面。
1、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是肝脏慢性损伤和肝纤维化的“元凶”,规范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可减少肝脏炎症损伤,延缓病情发展,为肝纤维化逆转创造条件。常用抗病毒药主要有两种:一是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直接抑制病毒,副作用较小,但需长期服用,不能随意停药;二是干扰素(如长效干扰素),通过激发免疫抗病毒,适合年轻、肝功能较好的患者,但可能引起发热、乏力等反应。治疗期间务必遵医嘱定期复查,不可自行调药,以免病毒反弹。所以,即便身体感觉良好,也一定要按照医生制定的疗程坚持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
2、抗肝纤维化治疗
国内已有一些中成药显示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像扶正化瘀胶囊就在其中,其含丹参、虫草菌粉等珍贵成分,可以算得上是“肝脏调理师”,能益精养肝、活血祛瘀,通过补益肝肾之精、疏通肝脏瘀滞脉络,改善肝脏生理环境,从根源减少纤维组织沉积。临床观察显示,服用该药的肝硬化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延长,肝纤维化相关指标显著改善。
同时,在乙肝相关肝纤维化治疗中,与抗病毒治疗需紧密配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此基础上针对纤维组织发力,二者协同,如两支精锐部队从不同方向攻击敌人,能更好改善病情,延缓甚至阻止肝纤维化向肝硬化进展,为肝脏健康筑牢防线。
3、饮食调整
合理的饮食对于乙肝病人的肝脏修复和身体恢复非常关键。首先,要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像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同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肝脏排毒。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类食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另外,绝对不能饮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会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加速肝脏纤维化的进程。
4、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乙肝病人的病情控制至关重要。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睡够 7 到 8 小时。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肝脏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此外,要避免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劳累都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从而让乙肝病毒更容易活跃,加重病情。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总之,乙肝患者应从饮食、作息、运动、监测和用药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管理自身健康,以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来源:香蕉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