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何败给了日本的“脱亚入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9:12 2

摘要:一部中国近代史,一部中华血泪史,每次读起近代史,心情都是十分沉重,这一百多年,过得实在是太憋屈了,尤其随着现在中华崛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更是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感到困惑。

一部中国近代史,一部中华血泪史,每次读起近代史,心情都是十分沉重,这一百多年,过得实在是太憋屈了,尤其随着现在中华崛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更是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感到困惑。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全盘西化”的结果?

今天看到一个评论,读者评论说近代中日两国被列强打开国门后,几乎在同时进行了变革,中国搞“洋务运动”,日本搞“明治维新”,遗憾的是中国民族性有根深蒂固的自大,导致我们很难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为此,中国提出了不彻底的变革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日本明治维新的领袖福泽谕吉则喊出更为彻底的变革思想“脱亚入欧”,该读者还评论了一句,如果在中国提出“脱亚入欧”这样的想法,肯定会被打为“汉奸”。

从中日近代对比的结果来说,这段话看似很正确,中国洋务运动的确是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成功了。

以事实来说,洋务运动的确不彻底,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强”“求富”,而日本则从明治维新后逐渐崛起,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表现更是一览无余。

然而,因此推导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如日本“脱欧入亚”则是错误的结论,实际上,这种提法是对中国文化的根本性否定,好像晚清中国改革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全盘西化”的结果。

这位读者的思想,恐怕也是深受外国史学思想的影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对于亚洲历史研究比较上心的国家,必然是日本,日本一直秉承着“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的思想,故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日本人是费尽心机得去搞臭中国的历史,以便为其发动全面侵华提供合法依据。

比较可悲的是,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的极端否定,反而很适合中国的口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中国历史全是垃圾的说法不绝于耳,“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

我相信,即使是现在,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史观,认为中国历史是一部糟粕的历史,中国古代人都是愚昧无知的,老百姓始终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这也是一种偏见。

人们忽视的是,在中国古人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时候,同时代的外国人也是上刀山下火海,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比中国更差劲。

回归到问题的本身,晚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何败给了日本的“脱亚入欧”?

实际上,这压根就是一个伪命题,在下面我将会一一进行解释。

晚清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否可行?

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思想,是一种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和利用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如果不带有偏见的去解读,跟现在提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没啥本质上的区别。

在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中国,引发剧烈的思想碰撞,很多人都认为传统文化是糟粕的,应该全部抛弃,而吸取西学,另一方面则认为,传统文化能够流行几千年,是中国的立足之本,不应该被西学所干扰。

相对来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思想,虽然有一定的折中性,但却是十分有智慧的,中庸本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

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国古代,汉朝曾开辟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交流,唐朝时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是文化上的交流,然而从明清以来,中国逐渐进行闭关锁国,放弃了与世界的交流,最后被人落下。

也就是说,不是我们的文化落后了,而是封闭使得我们落后,只要门户打开,展开交流,我们依然能够不断自我更新。

事实证明,从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并不是没有进步,而是进入快速近代化的时期,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即从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将近三十年没有爆发战争的清王朝甚至打造出一个“同治中兴”。

在1891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8968万两,支出7935万两,基本实现财政平衡,清政府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必然能够不断学习西方,不断自我进化,从而完成近代化转型。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确值得反思,在具体执行当中,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借鉴,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每一步改革必然都是困难重重,这是不容质疑的,但是不能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就全盘否定,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一大堆,谁敢保证哪一个就是根本性的因素。

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不是不可行,更不能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

日本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真的是因为“脱亚入欧”?

我们不能否定的是,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是在逐渐进步的,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发展的。

中断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其实就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高达两亿多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直接将中国经济带入深渊。

对于日本能够取得这场胜利,很多人归功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倡导“全面西化”的社会浪潮中,日本人积极翻译西方著作,大量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脱欧入亚”的口号。这个思想也被当作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论思想基础。

明治维新的确促进了日本的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甲午战争的胜利就是“脱亚入欧”的功劳,在晚清“同治中兴”时,清政府也曾打败过西方强国法国,东西方的战争并不一定就是东方不如西方。

来源:史论纵横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