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第一直播间|张绪超教授、Song,Wei教授共话实体瘤生物标志物的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1:02 1

摘要: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泉城济南拉开帷幕。本届大会以“规范诊疗 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了众多国内外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前沿研究成果。从规范化诊疗的持续推进,到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会议处处彰显“规范诊疗”与“创新技术”的融合。而这

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泉城济南拉开帷幕。本届大会以“规范诊疗 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了众多国内外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前沿研究成果。从规范化诊疗的持续推进,到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会议处处彰显“规范诊疗”与“创新技术”的融合。而这一融合的实现,也离不开检测技术的持续突破。

值此盛会,医脉通“CSCO第一直播间”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张绪超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UCSD)临床基因与分子病理负责人Song,Wei教授,从临床实践和前沿研究出发,围绕“实体瘤生物标志物的中外实践”,分享真知灼见。

图 1 张绪超教授与Song, Wei教授

CGP:精准诊疗的基石,挑战与机遇并存

主持人:近年来,生物标志物已成为肿瘤精准诊疗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作为全面评估基因变异的关键工具,肿瘤全景变异分析(CGP)正被多项国际指南和共识推荐。宋教授,您在WCM、MSKCC以及 UCSD都有丰富的实验室自建CGP项目经验。能否请您结合这些实践,谈一谈在实验室自建和落地过程中,您认为哪些因素最为关键和决定性?

Song, Wei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UCSD)

成功构建一个可靠的实验室自建CGP项目,检测Panel的科学设计、严格的分析性能验证以及完整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是三个不可或缺的支柱。

首先,检测Panel的设计决定了数据的广度和有效性。在选择检测基因组合时,一方面需覆盖临床指南推荐的核心基因和生物标志物(如:EGFR、ALK、KRAS、HER2、TMB等),另一方面也需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与数据冗余。因此,常规做法是参考经过严格临床验证、已获批的商业化Panel作为设计基准。但值得强调的是,设计时还需有更深层的考量。例如,涉及肿瘤突变负荷(TMB)的计算,其准确性高度依赖于Panel的大小,因此,根据TMB Harmonization的研究结果,当Panel覆盖范围小于1.1Mb时,无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仅靠DNA测序难以全面捕获基因融合变异和可变剪接等特殊变异类型,因此整合RNA测序结果也是重要的补充。同时,Panel的设计还需兼顾灵活性,能够高效处理包括ctDNA、脑脊液(CSF)在内的多种样本类型,以应对复杂的临床场景。

其次,分析性能验证也是确保结果准确可靠的“核心环节”。即便使用已获批的商业化试剂盒,实验室也必须在自身操作流程下进行严格的性能确认。在处理特殊样本、设定最低核酸输入量和确定最低检出限(LOD)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优化调整,并符合实验室自建检测(LDT)的质量管理要求。这一过程是确保检测质量可靠的关键,也是我们实验室始终保持高检出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一个高效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是实现临床价值的闭环。CGP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临床决策,因此从检测、分析、临床解读到报告生成,必须形成一个流畅的闭环管理。配备功能强大且直观的报告软件,不仅能有效控制报告周转时间(TAT),更能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报告的可读性,最终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南。

主持人:随着精准治疗在围术期等阶段的策略推进,临床对分子标志物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如何发挥CGP的价值更是关键问题。张教授,您如何评价CGP在肺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结合治疗模式的演进,您认为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会为分子生物标志物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张绪超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CGP即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顾名思义是全面的综合的基因组变异解析,目前已成为肺癌等肿瘤精准治疗的重要工具,其应用价值已被国内外权威指南肯定1,2。在临床实践中,CGP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全面地精准识别可靶向的变异基因,帮助患者及时抓住治疗机会。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在检测基因范围的确定上,如何全面覆盖所有瘤种(包括常见和罕见肿瘤)是一大难点;在疾病进展监测和耐药机制分析中,如何合理应用CGP也是难点之一;此外,临床实验室报告周转时间(TAT)的控制也影响该技术的广泛应用。

但挑战始终与机遇并存。CGP的应用使得我们对疾病的分型更加精细,对靶点的检测更加全面,以帮助筛选出适合小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方案的优势人群。更重要的是,CGP技术仍在不断演变中,其在微小残留病灶的监测应用,能够预测预后,也能辅助临床医生制定更好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服务,帮助患者实现根治的目标。

总而言之,CGP已是肺癌等瘤种的重要诊治工具,未来或将演变成各式各样的手段,帮助我们解析肿瘤微环境全景图谱,追踪肿瘤克隆的演化,预警耐药和复发。随着检测技术和政策环境的日益完善,CGP将发挥更大作用。

MRD检测:引领肿瘤动态监测,从复发预警迈向干预导航

主持人: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监测,是预测预后的关键环节。请问宋教授,结合刚才张教授所说的临床需求,在您的实验室实践中,目前主要采用哪些检测方案来实现对患者的动态监测?比如在ctDNA和MRD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Song, Wei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UCSD)

我们制定动态监测策略的核心,在于根据个体化治疗需求选择最适宜的样本类型和技术平台。

在临床实践中,首先,我们将组织CGP检测作为建立分子图谱的基线。随后,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和临床情境下,我们采用多种样本类型进行动态监测。例如,在肺癌患者初诊时,通过组织CGP获取完整的分子图谱;在疾病进展时,利用血浆ctDNA监测驱动基因丰度变化及耐药突变的发生。若患者出现脑转移,则选择脑脊液(CSF)进行检测,该方法不仅可灵敏捕捉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肿瘤变异,还能提供克隆演化的信息。通过上述多时间点、多样本类型的联合分析,我们将静态的分子图谱转化为纵向的动态演变轨迹,从而为精准治疗与临床决策提供更全面、连续的依据。

在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方面,我们正积极评估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的高灵敏度MRD技术。该技术可直接通过检测全基因组范围的突变特征进行分析,其在高灵敏度与广度上的潜在优势,有望为未来的复发预警和干预策略提供新工具。

总之,现代分子诊断的核心价值,已从提供单次检测结果,转变为在整个疾病管理过程中为临床提供连续、动态的分子证据支持。

主持人:在今年的肿瘤学大会(如:ASCO、WCLC)上,基于ctDNA的MRD监测是热点话题之一。张教授,能否请您从方法学角度出发,结合最新研究进展,谈谈目前 MRD的检测策略主要有哪些?特别是WGS-MRD技术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张绪超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即微小残留病灶,目前其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于以ctDNA为基础的NGS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已在多项国际临床研究中得到有效验证。NeoADAURA3、CheckMate-77T4及DYNAMIC研究5等研究一致证实,基于MRD的动态监测,在预后判断、复发监测以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MRD的检测方法学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固定化Panel型和全基因组测序6-8。固定化 Panel 型 MRD 主要依赖于基因合集进行检测。然而,无论是肿瘤知情分析还是肿瘤未知分析的固定化Panel型MRD策略,虽具备一定的实用性,最低检测线达 10-4到 10-5之间,但可能存在漏检风险,限制了其在早期复发预测中的稳定性。

目前,基于WGS的肿瘤知情分析的个性化ctDNA突变检测,也正因其更高的灵敏度和全面性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WGS-MRD 方法特异性极高。根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采用基于单倍型的检测方法能够同时高效利用血液中的单链与双链DNA模板,显著提升数据产量与质量,检测线可达10-6;另一方面,WGS覆盖范围广,可检测的肿瘤相关变异事件数量显著增加,包括拷贝数变异(CNV)等。这些技术结合算法的持续优化,共同推动WGS-MRD检测实现重要突破。今年的数据报道也告诉我们,WGS-MRD甚至可在百万分之一(ppm)级别的ctDNA浓度下稳定检出MRD。尤其对于预后较差的患者,在极低的肿瘤负荷下,我们能够更好地根治肿瘤,更具重要临床意义。

总体来看,相较于传统技术,WGS-MRD的灵敏度和全面性进一步提升,且在持续发展中。未来,该技术将服务于临床,为调整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有望成为贯穿诊断、监测和治疗的全程的关键工具。

多组学赋能:连接机制探索与临床实践

主持人:基于多组学诊断在肺癌领域的发展,今年CSCO 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多组学新技术在肿瘤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专场上,两位教授都将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请问宋教授,您在本次大会报告《多组学诊断在晚期和复杂性肺癌病例的探索和应用》中,最希望传递给大家的关键信息有哪些?

Song, Wei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UCSD)

本次报告旨在传递以下关键信息:首先,多组学诊断在临床转化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变异解读的整合能力。随着检测维度从DNA、RNA乃至蛋白质层面,多平台产生的数据复杂性显著增加。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异质性的信息整合成统一的临床解读。

其次,多模态数据库的构建是实现多组学临床价值的重要基础。理想的多组学分析不应仅局限于基因组数据,而应整合影像学、免疫组学以及临床电子健康记录(EHR)等多源信息,建立结构化的本地数据库。这类数据库不仅支持科研探索,也为了解肿瘤生物学机制,提升精准治疗价值,提供可能。

此外,实验室系统的可扩展性与数据互通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实现多组学平台与EHR系统的无缝联通,可支持对患者的长期动态监测和大规模队列研究,同时也为未来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深度融合奠定数据基础,从而推动精准诊疗向个体化、动态化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多组学正从科研探索逐步走向临床实践,其在复杂肺癌病例中的应用显示出了提升诊疗深度的潜力,但也对数据整合和系统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

主持人:多组学不仅是科研探索,更正在逐步走向临床实践。请问张教授,在您看来,多组学在临床实践中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能否结合您的研究,为我们举例说明多组学如何帮助肺癌等复杂病例的诊疗决策?

张绪超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多组学即多维组学,包含基因组学(DNA)、转录组学(RNA)以及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等。在临床实践中,多组学能够通过整合不同维度的分子信息,为解决复杂临床问题提供更全面、更具洞察力的决策依据。

首先,多组学有助于实现更精准的患者分层与分型。早在2015年,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研究指出, 通过整合分型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 可将KRAS突变型肺腺癌分为KL(共存STK11/LKB1突变), KP(共存TP53突变), KC(CDKN2A/B失活且低表达转录因子TTF1)三个亚组9。此循证证据,也对我们团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我们在对100余例KRAS突变病例进行多组学分析后发现,某些具有特定共突变模式的亚型呈现出“冷肿瘤”特征,对免疫治疗应答较差。这类精细分型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治疗敏感性。

其次,多组学能够有效促进新靶点的发现。例如,2007年,得益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支持,日本研究者在一例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筛选致癌基因时,首次发现了棘皮动物微管样蛋白4-间变淋巴瘤激酶(EML4-ALK)基因融合,从而发现了ALK融合基因。如今,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等新技术可深入解析肿瘤免疫微环境,揭示免疫逃逸机制,从而为发现诸如免疫调节新靶点提供可能,未来具有重要的转化前景。

此外,多组学有助于构建更准确的预测预后模型。当前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趋复杂,不再局限于单个位点或基因,而是整合多维度信息形成综合性的标签体系。例如在免疫治疗中,不同层面的生物标志物可共同构成高度复杂的患者分层模型,从而更精准地识别优势人群。这类模型仍需在大规模临床队列中进行严格验证,融合DNA、RNA及蛋白质等多组学数据。我们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将推动这类多组学标志物的开发与临床转化。

总体而言,尽管多组学伴随着大量复杂数据的产生,但它能够从多个维度系统揭示肿瘤发生与发展的机制,不仅有助于发现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治疗靶点,还可用于辅助开发预后预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精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更广阔的前景。

展望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精准肿瘤学正在从传统的“单维度检测”迈向更深层次的“系统性解析”。在这一背景下,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Song, Wei教授强调,未来三至五年多组学发展的核心在于构建高质量的多模态本地数据库。他认为,通过系统整合多组学数据与临床病例数据,构建支持临床决策的本地化知识库,不仅能够推动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还将助力实现更精细的患者分层与个体化管理。

张绪超教授则提出,未来,多组学创新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机制探索、靶点检测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新型联合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未来,NGS CGP联合多组学技术,将通过整合DNA、RNA、蛋白质以及单细胞和空间组学等多维度数据,更深入解析肿瘤机制,推动新靶点发现与精准分层,加速肿瘤精准医疗的发展,助力个体化治疗,最大化患者获益。

专家简介

- 张绪超教授 -

•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研究部主任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常务理事

•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2017-2021)

• 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

• 广东省转化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抗癌协会分子诊断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 广东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第二届干(体)细胞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 广东省人民医院干细胞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主任

• 国际任职:ASCO、AACR、ESMO、IASLC会员;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中文版青年编委;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中文版编委;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编委/肿瘤标志物专刊主编 等

• 研究方向为肿瘤微环境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基金多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成果奖3项

•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Science增刊发表综述,在Molecular Cancer,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Annual of Oncology,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等杂志以共同第一作者、第一作者或参与作者发表SCI文章一百余篇

- Song, Wei教授 -

• MD,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 Director, Clinical Genomics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Health (UCSD), America

Dr. Song is a Molecular Pathologist with over 12 years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cancer genomic diagnosis at several top U.S. institutions, including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 Weill Cornell Medicine, and Guardant Health. His expertise span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technologies across both solid tumors and hematopoietic neoplasms, from assay development to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He contributed to validating IMPACT, one of the earliest large-scale NGS cancer profiling panels, and launched clinical whole-exome sequencing, TruSight Oncology 500 (TSO500), and the Oncomine Comprehensive Assay. At Guardant Health, he led liquid biopsy testing programs, and at UC San Diego, introduced four distinct NGS assays. Dr. Song has authored over 40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s and serves on the ASCO TAPUR Study Molecular Tumor Board.

编辑:Rosewei

审校:Shirley

排版:Jean

执行:KIK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