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零跑腿,信用变现!烟台市场监管以改革创新破解企业发展痛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20:55 1

摘要:“在烟台开公司,从登记到开业只用了20分钟,印章都是免费的,这效率让我们对扎根发展充满信心。”山东省烟台生欢喜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企业在烟台创业的直观感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 通讯员 孙洪安

“在烟台开公司,从登记到开业只用了20分钟,印章都是免费的,这效率让我们对扎根发展充满信心。”山东省烟台生欢喜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企业在烟台创业的直观感受。

近年来,烟台市市场监管局深入践行烟台市“厚商之城”理念,从行政许可、信用监管、知识产权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以改革创新破解企业发展痛点,用精准服务激活市场活力,让“厚商”不仅是城市名片,更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从“门槛壁垒”到“一路畅通”

企业实现“轻装上阵”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营商环境的优劣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烟台市以“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优服务”为核心目标,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痛点,系统性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推出多项首创性举措,形成具有辨识度的“烟台模式”。

“以前变更法定代表人,得跑税务、社保、公积金等好几个部门,现在网上一次提交材料,当天就拿到新执照,数据自动同步,太省心了!”烟台瑞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烟台的“一件事一次办”赞不绝口。

在烟台,企业从诞生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正经历着一场“减法革命”。“作为营商环境企业准入退出领域牵头单位,我们联合行政审批、税务、人社、医保、公安、公积金、银行等多个部门,让企业办事儿从以前的‘多头跑’最终实现‘零跑腿’。”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9年以来,烟台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多部门推出企业开办“全网办”,通过山东省企业开办“一窗通”系统,实现营业执照、刻章、发票等6项事项“一次填报、并联办理”,0.5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全流程。截至目前,全市已免费发放营业执照98万余套、企业印章77万余枚,为企业节省初始成本超2亿元。

针对“准入不准营”的老问题,烟台率先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将餐饮、药店等20个行业的多项许可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2020年5月,烟台七彩桥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成为山东自贸区首个受益者,同时拿到营业执照和行业综合许可证,“拿证即开业”从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如今,3000余家企业通过这项改革加速入市,审批材料平均减少70%,跑动次数压缩80%以上。外资企业的“进门路”也越来越宽。依托中日韩投资便利化经验,烟台创新外商投资“跨国办”模式,通过“服务专员+远程核验+材料容缺”,让境外投资者无需跨境奔波即可完成登记。目前,烟台已有78户来自英、日、美等国的企业通过“跨国办”扎根烟台。企业退出同样“一路绿灯”。针对股东注销导致企业无法注销的“僵尸企业”难题,烟台全国首创代位注销制度。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歇业休眠“一链办”让其能按下“暂停键”。

从开办到注销,从变更到迁移,烟台用“一件事”集成改革串联起企业全生命周期。烟台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将企业“问题清单”转化为政府“服务清单”,从0.5天开办到1天注销,从“跨国办”到“代位注销”,多项创新走在全省前列。

从“多头检查”到“精准画像”

诚信企业“一路畅行”

“以前一年要应付七八次检查,现在‘综合查一次’,一次就搞定所有事项,我们能专心搞生产了。”烟台某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王经理的感受,源于烟台信用监管的“智慧升级”。

近年来,烟台以信用为纽带,重构市场监管逻辑,推动监管从“人情监管”向“数据监管”、从“单兵突进”向“协同作战”转变。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烟台全量归集102万条涉企信息,涵盖登记注册、行政许可、抽查结果等20余类数据,为110万户经营主体绘制“信用画像”,破解了信息分散、监管盲目的难题。

在此基础上,烟台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机制,按风险等级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实施“差别化监管”。对A类企业“零打扰”,对D类企业“全覆盖检查”。数据显示,通过这种精准监管,问题发现率从20.6%跃升至54.3%,而8.7%的A类企业全年未受一次检查,“守信者畅行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成为现实。“双随机、一公开”让监管更透明。烟台将参与联合抽查的部门从2019年的17个扩至34个,抽查领域从35个增至118个,联合抽查率从不足10%提高到68%。通过“标签化管理”,系统可根据行业、风险等自动生成检查任务,300多个监管部门实现100%打标,“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成常态,企业迎检负担减轻60%以上。

跨部门协同让监管更高效。2024年,烟台在直播带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12个领域开展“综合监管一件事”试点,7部门协同作战,实现“流程闭环、数据共享、结果公开”。其中,直播带货监管试点因成效突出被列为全省典型,通过“线上监测+线下核查”,既规范了市场秩序,又保护了新业态发展。对失信企业,烟台“利剑高悬”;对知错能改者,则留足“回头路”。2025年,烟台某食品企业因违规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市场监管部门在送达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上信用修复告知书,“点对点”指导修复流程。通过“在线申请、一网通办”,企业很快完成修复,重塑信用。如今,烟台已帮助1230户经营主体完成信用修复,让失信者有机会重新出发。

科技赋能让监管“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全市1434家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2041台老旧电梯完成智慧化改造,76家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实施“阳光充装”,用“无感监管”替代“频繁上门”,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给了企业足够的经营空间。

从“创新保护”到“价值变现”

让智力成果 “生金产银”

作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近年来,烟台将知识产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不断推动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目前,烟台市有效发明专利达2.48万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10.47件,较2021年翻了一番;中国专利金奖数量占全省近半,8项金奖、3项银奖的成绩稳居全省首位。

在烟台,知识产权不是“沉睡的资产”。通过专利导航、校企对接,烟台推动18家高校院所盘点2774件存量专利,吸引1300余家企业参与评价反馈。滨州医学院的10余项专利通过路演现场达成转化意向,烟台大学等5所高校以“先用后付”方式向企业许可132件专利,让“实验室成果”快速变成“生产线产品”。万华化学等46家企业的65件产品获评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数量全省第一。

“这些专利产品不仅帮我们拿下了大订单,还通过质押贷到了真金白银,知识产权真是‘硬通货’!”烟台一诺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林良手中的“专利密集型产品”证书,是烟台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转化”全链条发力的生动注脚。近年来,烟台在省内率先发行2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4.32亿元;三年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781笔、金额112亿元,199家企业获贴息2426万元。“烟台苹果”“蓬莱海岸葡萄酒”香飘全国,背后是知识产权与品牌建设的深度融合。目前,烟台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8件、保护产品10个,299家企业用标增收,“烟台苹果”更是入选国家首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品牌价值突破千亿。

创新保护让“创造者”更有底气。烟台与10个城市建立跨区域保护合作,首创“维权援助—行政执法—司法保护”闭环模式,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全省首家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大队。三年来,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109件,跨部门移送案件12件,为企业撑起“防护伞”。“在烟台,知识产权不仅是法律盾牌,更是发展引擎。”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烟台将聚焦绿色石化、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优势产业,打造“知识产权+产业+金融”融合发展高地,让更多“知产”变“资产”、“专利”成“红利”。

从办事“多头跑”到“零跑腿”,从“创新有保护”到“信用能变现”,烟台以一件件具体改革、一个个鲜活案例,诠释着“厚商之城”的深层内涵。2022年烟台信用监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23、2024年连续获省委省政府商事制度改革激励,知识产权工作连续3年全省绩效考核第一……荣誉背后,是企业满意度的持续提升,是市场活力的不断迸发。未来,这座城市将以更优的环境、更实的服务,让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在“厚商”土壤中茁壮成长,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