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如何由皇帝成为汉奸,身为战犯还能善终?溥仪:我有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02:11 2

摘要:1912年2月12日,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退位--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人物之一,他一生跨越了封建帝制、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等多个历史阶段,而他也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开启了他不同身份转换的一生。

1912年2月12日,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退位--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人物之一,他一生跨越了封建帝制、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等多个历史阶段,而他也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开启了他不同身份转换的一生。

少年溥仪

溥仪退位之时,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对皇室优待,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

溥仪在紫禁城内自成一方,仍然使用宣统纪年,保留内务府,慎刑司等部门,溥仪接触了较为先进的西方思想,开始穿西服,并且剪辫子,军阀混战的时局,让溥仪对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感到了厌倦和恐惧,与弟弟溥杰和老师庄士敦一同制定了逃离紫禁城计划,被闻讯而至的满清王公阻止,并未成行。

冯玉祥将军

1924年10月22日夜,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回京,软禁了总统曹锟,同时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催促溥仪搬家,溥仪因宫中人口物品众多,不肯当天就走,冯玉祥一方也不再相商,强令溥仪出宫,以五辆汽车护送溥仪及其妻妾由神武门离开皇宫迁居后海甘水桥醇王府,溥仪就此迁出紫禁城,后居天津。

青年溥仪

溥仪初到天津时,入住张园,后迁至静园,溥仪自称“静以养吾浩然之气”,所以称为静园,实则还有一层含义,突然被人驱逐,让溥仪心中复辟的念头愈发强烈,有以静观其变之意。

天津静园

而溥仪在天津的生活,可谓和传统帝王大相径庭,他穿西服,用香水,自己驾驶汽车,而皇后婉容,每月生活费就高达一千大洋,同时期的北京,六个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也就花一块大洋,而皇妃文秀也不甘示弱,与婉容仿若竞赛一般的消费,他通过变卖带出来的故宫文物,出租河北地区的皇产来维持他们奢靡的生活,甚至堂而皇之接受日本资助。

而在政治上,溥仪在静园接见遗老、军阀代表及日本特务,试图借助外部力量恢复帝制,1928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后,溥仪借机煽动满蒙旧部反民国情绪,企图再次复辟,以失败告终。

皇后婉容与皇妃文秀(右)

复辟计划屡屡失败让他想到庇护他的日本,他在回忆录里曾说:

我在日本公馆里住了些日子,到了天津之后,我一天比一天更相信,日本人是我将来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我拉拢军阀、收买政客、任用客卿全不见效之后,日本人在我的心里的位置,就更加重要了。

而这也终将他带到了分裂祖国的汉奸之路。

溥仪与日本官员合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日本策划建立傀儡政权。他们提出新国家是溥仪做皇帝的帝国,这个诱人的条件使得溥仪再也按捺不住,几乎毫不犹豫的同意了土肥原贤二所开出的条件,即刻动身去东北,成为日本人选为合法化”统治的工具。

1934年2月18日,溥仪任伪满洲国执政,建年号为“大同”。

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国为大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元康德。兼任伪满洲帝国陆海空军大元帅为了给溥仪助阵关东军200多名官员出席仪式,表示当场予以承认所谓的满洲帝国。

溥仪身着满洲军服

然而在关东军的满面笑容下,对应的却是脸色铁青的溥仪,因为日本人在登基前一天,通知溥仪,告诉他不准穿龙袍登基,而是必须穿日本人给他准备的满洲元帅服,溥仪再次感受到了人在屋檐下的无奈。

因为溥仪在确定满洲登基之后,遍寻之下,找到了当年光绪帝穿过的旧龙袍,准备在登基时穿,但是日本人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之后溥仪只能在祭祖、祭天时穿一下旧龙袍,安慰自己再次复辟成功。

溥仪祭天身着光绪帝龙袍

日本人的压制还远不止这些,溥仪无法参与政策制定,连接见官员也需日本顾问批准,活动范围限于伪皇宫,外出需日本批准,伪满洲国军队由关东军直接指挥,经济资源被日本垄断。

初期,溥仪误以为能借日本实现复辟,但逐渐发现其承诺皆为谎言,晚年回忆称:

“皇帝的称呼是人家给赏的,再争下去连皇帝也当不成了。”

而他想再次外逃,并联系了外国大使馆,但他的卫队将溥仪出逃的计划泄露给了关东军,因此,外逃计划搁置。

而他想不到,接下他来的身份,是囚徒。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伪满洲国,日本战败,溥仪和随身官员及家属乘火车南逃,在通化宣布退位,准备逃亡日本时被苏军俘虏,苏军也对这位皇帝充满好奇,争相与其握手,苏军指挥官评价:他是活历史。

溥仪被苏军俘获后,送至莫洛科夫卡收容所,居住条件远超普通战俘,苏军给他的是疗养式的待遇,不用参加劳动改造,独立单间,可以收听中国广播,一日四餐,可以打羽毛球和在固定区域散步。

溥仪被苏军逮捕

而苏军这样对待溥仪,也是想利用溥仪的影响力,为此他们多次拒绝了国民政府引渡溥仪的外交照会,并让溥仪出席东京审判,指控日本罪行。

而溥仪也深知自己对分裂国家做出的罪行,怕回国遭清算,多次提出原意永久留在苏联,并成立学习小组,学习苏联思想,并且上交了玛瑙西瓜等宝物,以求自保。

溥仪并不适应苏联文化,还因为在澡堂女服务员而感觉自己自尊被折损,然而为了活命,他愿意永久居住下去。

1950年7月,苏联将溥仪移交新中国。移交前,溥仪恐惧回国受惩,甚至萌生自杀念头,而这一次回国,也完成了他身份的最终改变。

溥仪与苏军军官

1950年7月30日,溥仪被移交至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

初入管理所时,溥仪连穿衣、叠被等基本生活技能都无法自理,甚至扣错扣子、忘记关水龙头,被同组的犯人嘲笑还是皇帝的架子。溥仪在劳动中,逐渐学会了糊铅笔盒、洗衣,而在他第一次制作出8个合格的铅笔盒之后,他高兴的说:原来我也能干活,能创造价值

在劳教的过程中,他也学会了平等一词,在苏联劳教期间,他要求随从必须叩拜,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他放弃了这一特权,在学习中,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

溥仪在劳动改造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他公开承认:“我的前半生是罪恶的,是反人民的。”

1959年特赦一批战犯的消息传出,溥仪本人没有抱任何希望,他说:

有谁也不能有我,我的罪恶严重,论表现我也不比别人强。我还不够特赦条件,

而他的表现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中,溥仪的名字赫然在列。

特赦大会

由此溥仪获得普通公民身份,任职于北京植物园,在工作期间,他完全摆脱了帝王思想,一心一意为工作。

1961年3月,他被借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参与工作。在新时代,他获得了一个公民的权利,参与选举,自费为继子支付医疗费,与护士李淑贤再婚,建立了普通人的家庭,而他也多次感慨:终于体会到了普通人的幸福。

溥仪被特赦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去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被移致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从帝王到战犯、再到公民身份转变的人物,他动荡的一生,也是时代洪流的见证,他最终完成改造,成为一个公民,更是他的新生。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溥杰回忆录》 ,《爱新觉罗-溥仪传记》

来源:叫我丶嘉官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