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姓王,镇里人都叫我老王。出生在小镇,父亲是小学老师,母亲是供销社售货员。家里三个孩子,我排行老二,是唯一的男孩,肩上的期待比别人重。
我,82年招干进入乡政府,后来一步步调入县机关,最终在四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休。遗憾的是,没能读上大学。
我姓王,镇里人都叫我老王。出生在小镇,父亲是小学老师,母亲是供销社售货员。家里三个孩子,我排行老二,是唯一的男孩,肩上的期待比别人重。
我在父亲的学校读小学,又在镇上念初中。父母的心愿很简单,就是希望我能考上学,哪怕是个中专也行。我学习也算努力,常常挑灯夜读。
可时代太严苛,大中专院校不多,录取率极低,一不小心就落榜。第一次高考,我满怀希望进考场,结果差了十五分,与大学失之交臂。
父亲叹气,母亲流泪。我心里堵得慌,却只能咬牙:“再来一年。”于是我复读。那一年,比头一年更苦。父亲天天叮嘱:“你得考个师范也行啊。”
希望越大,压力越大。结果,第二次,只差三分。这个结局让我心灰意冷。父母和老师也没想到,我会名落孙山。父亲坚持:“还得复读,再拼一年。”我点头,不敢违背。
刚开学一个月,乡里传来消息,要招干,只要是城镇户口就能报名。父亲兴奋,亲自替我报了名。他说:“这是机会,咱不能错过。”
命运仿佛转弯。我,这个大学漏子,却因招干,成了一名国家干部。穿上干部服的那一刻,我心里踏实。虽没进大学,却也走上了另一条路。
刚到乡政府,我什么都不懂。文书、跑腿、写材料,全都从头学起。年轻人精力旺盛,再苦也扛得住。有人打趣说:“小王,你是拼命三郎。”
我心里明白,没学历,就得靠勤奋。书读少,就多流汗。常常白天下乡,晚上挑灯写稿。领导看了点头:“这小伙子能用。”
我的文笔不错,爱琢磨字句。写出的调研材料,常被领导带去上会。领导夸一句,我心里暖半天。那时想法很简单:干好工作,出点成绩。
在乡政府的五年,我几乎没休息过。人家周末走亲戚,我在办公室改材料。有人劝我:“别太傻,留点力气。”我笑笑说:“年轻不拼,还等何时?”
付出总有回报。几年后,我被调进县机关。那一刻,父亲笑得合不拢嘴。县机关是衙门口,眼界一下子开阔了。人来人往,比乡里复杂多了。
刚进去时,我也有点发怵。同事们学历高,有些是大学生。但我告诉自己:“怕什么?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于是我更拼。白天跑现场,晚上写报告。别人下班,我加班。
慢慢地,同事们也服气了。他们说:“老王能吃苦,是真干。”我在县政府,锻炼了见识,也结交了人脉,心里踏实不少。
几年后,组织把我派到县人社局,让我挂副局长。这算是对我的认可。从那时起,我真正走上了领导岗位。身上的担子重了,心里的责任也更大了。
常有人说:“老王,你有福气。”我心里明白,这是苦熬出来的。人社局的工作,事多人杂,既要管就业,也要管社保。群众上访,意见纷繁,我只能耐心解释:“大家别急,慢慢来。”
有人拍桌子,有人甩脸子。我不恼,只是端茶递水,慢慢劝。父亲常叮嘱我:“当官不难,难在做人。记住,莫欺百姓。”我把这话刻在心里。不管大事小事,都尽量公平,尽量周全。
在岗位上十几年,我算是兢兢业业。没出过纰漏,也没留下把柄。组织曾考虑,要把我调到市局。有人劝我:“去吧,前途更大。”可我犹豫了。
家庭、孩子、父母,都在县里。我最终选择留下。有人说我傻。我笑笑:“官大不如身安,升职不如家稳。”在我退休的前一年,组织上考虑到我的资历,给我晋了个四调。也算圆满。
那时起,我提前两年二线,不用上班,心里轻松不少。去年五月,我正式退休。退休金8200元,不算高,也不算低。
拿到退休证的那天,我心里一松。几十年奔波,终于画上句号。有人羡慕我:“老王,你可真稳,干了一辈子干部,还拿八千多退休金。”
我笑着说:“够花了,知足常乐。”话虽轻,却是心里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些老同事,退休才五六千,更别说乡里那些农民,一辈子交不了几分钱保险,到老只有微薄补助。我算幸运的。
可是,心里也有个结。那就是没上过大学。同龄人聚会时,他们谈起大学生活,谈起校园往事,我只能笑笑听着。有人问:“老王,你大学在哪读的?”我一愣,只好岔开话题。
那一刻,心里酸酸的。要是当年差那三分考上,该多好。大学,不只是学历,更是青春的记忆。而我,偏偏缺了这一段。
有时候看见孩子们,穿着学士服拍照,我心里总忍不住想:“那要是我该多好。”父亲走得早,没等看到我升到县局。但他临终前说过:“你没考上大学,爹也不怪。”
那一刻,我眼泪掉下来。他是老师,最懂我的遗憾。母亲倒是宽慰我:“能当干部,比上大学强多了。要知足。”
是啊,人生哪能完美?俗话说:“人无十全,事无十美。”我这一生,算是走得稳。既没大起大落,也没大风大浪。
年轻时,我靠拼命加班,换来提拔。中年后,靠稳扎稳打,守住位子。我没出过乱子,也没捞过油水。有人说我“傻”,我说这是“清”。古人云:“清者自清。”我心安理得,睡觉踏实。
想想看,我从小镇走出来,一路走到县里副局长,已经不容易。更何况,后来还挂了个四调,临退前留个体面,这已是恩赐。
所以说幸运。可没上大学,心里始终有缺口。这便是遗憾。人生就是这样,幸运与遗憾并存,就像一枚铜钱,两面永远分不开。
我常告诫孩子们:“你们比我强,一定要好好读书,别留下遗憾。”孩子笑着说:“爸,你这辈子也不差。我们都以你为荣。”
听到这话,心里暖得很。是啊,一辈子清白做人,也值。夜深时,我常回想往事。那些加班写材料的夜晚,那些被催着复读的日子。
一路走来,艰难不少。但如今想想,都成了故事。我知道,遗憾无法弥补。但幸运可以放大。心态不同,日子就不同。
所以我常说:“我82年招干进乡政府,四级调研员退休,唯一遗憾是没考上大学。”
退休后,我搬回县城住。每天散步写字,日子倒也悠闲。老同事见我,开玩笑说:“老王,退了可别闲着,来帮我们写点材料。”
我哈哈一笑:“材料写了一辈子,现在只写日记,不写公文了。”有时喝茶,我们聊起过往。有人说:“要不是招干,咱现在都在地里刨食。”
我点头:“是啊,命运给了我一个机会。可也让我差了三分,错过了大学。”朋友安慰:“你这辈子算圆满。谁还没点遗憾?得失本就一体。”
听完我心里释然。人到暮年,能回望一生,已是福气。再想当年的复读,那种压抑的滋味,至今还记得,像石头压在胸口。
三分之差,让我和大学失缘。可三分之外,又让我遇到招干。有时想想,这就是命。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去的,不必再追。得到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我感激父母,没有他们的培养,哪来今天的我?也感激那个年代的政策。
没有招干,我就是农家一子。顶多当个代课教师,一辈子守在村里。如今,我能在县机关退休,拿八千多退休金,这就是幸运。
邻居常说:“老王,你日子真安稳。”我笑答:“安稳就是福。”我心里明白,人这一辈子,追求的不就是一份安稳吗?
大学是我的缺憾,却不是我的失败。没有大学,也能活出价值。我曾在县局一干十几年,为民众办事,为干部解忧,这就是价值。
我也曾带年轻同事,手把手教他们写材料。他们说:“老王是好师傅。”这些话,比什么荣誉都珍贵。人这一辈子,留下口碑就够。
偶尔遇见老百姓,他们还会认出我:“老王,你就是那个局里副局长吧?”我点头一笑。他们说:“你当年给我们解决过事,我们一直记得。”这比什么都暖。
所以我常说:大学遗憾归遗憾,但这辈子没白活,我心安。年轻时,我拼过、熬过;中年时,我稳过、守过;到老了,我看淡了。遗憾也好,幸运也罢,都是人生。
儿女常劝我:“爸,别老惦记大学了。你的人生,比许多大学生还精彩。”我听完笑了。是啊,学历不是唯一的衡量,经历才是。
这一路走来,我心怀感恩。感恩家人,感恩组织,感恩时代。若问我这一生,值不值?我会说:“值!”
所以我常对自己说:“我82年招干进乡政府,四级调研员退休,遗憾是没考上大学,但我无悔。”
来源:一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