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也梅开二度?澳大利亚真维斯关闭90家门店,清理2000万库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5 16:49 2

摘要:2020年首次破产时,负债5000万美元的惨状尚未被遗忘,香港企业Harbour的接盘曾被寄予厚望。然而短短五年后,这家企业再次因“生活成本上涨、消费者支出缩减”宣告破产,关闭全部90门店并甩卖2000万美元库存。

澳大利亚真维斯Jeanswest又破产了!在五年内经历两次破产清算,如同一部商业灾难片的续集。

2020年首次破产时,负债5000万美元的惨状尚未被遗忘,香港企业Harbour的接盘曾被寄予厚望。然而短短五年后,这家企业再次因“生活成本上涨、消费者支出缩减”宣告破产,关闭全部90门店并甩卖2000万美元库存。

这场跨越五年的两次崩盘,不仅折射出传统服装品牌的转型困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传统服装企业可能踩中的陷阱。

真维斯澳大利亚的失败,首当其冲的是实体零售模式的高昂成本。146家门店与近千名员工的运营负担,在消费低迷时犹如压在骆驼背上的巨石。

根据清算报告,其门店租金、人力成本占总支出比例超过60%,而同期澳大利亚消费者因通胀压力,服装类支出缩减近20%。这让人联想到国内某些品牌仍在盲目扩张线下渠道,用“开店量”证明品牌价值,却忽视坪效与现金流健康度。

当经济周期下行时,实体店如同沙漏中的流沙——看似可控,实则流失速度远超预期。

反观中国真维斯母公司旭日集团的策略,其通过关闭低效门店外加线上线下门店一体化,五年内销售额增长13倍,2024年突破60亿。

真维斯的困境并非偶然。作为创立于1972年的老牌休闲服饰品牌,其设计风格长期停留在“基础款+大众化”阶段。在快时尚与国潮崛起的夹击下,品牌未能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变迁,如同温水中的青蛙,等到察觉水温沸腾时已无力跳出。

澳大利亚市场调研显示,其核心客群年龄中位数达45岁,而Z世代消费者占比不足10%。

这种老化危机在国内同样存在。某国产运动品牌曾因过度依赖“怀旧营销”,错失运动科技赛道,直到联名电竞IP才重获年轻人青睐。

品牌年轻化不是简单的logo翻新,而是从产品设计到传播语境的系统重构。例如,利用大数据捕捉流行色系变迁,或是通过虚拟试衣技术降低尝鲜门槛,都可能成为破局关键。

2000万美元库存的甩卖,暴露了传统供应链的致命缺陷。

澳大利亚真维斯采用的传统订货会模式,导致生产周期长达6个月,当市场风向突变时,库存积压如同洪水冲垮堤坝。这让人想起某国内女装品牌的教训:因误判春季流行趋势,10万件滞销风衣直接吞噬全年利润。

不过柔性供应链正在成为解药。国内头部快反企业已实现“小单快反”——通过预售测试市场热度,首批订单仅500件,爆款确认后72小时内补单至万件级。

这种模式将库存周转率提升3倍,同时降低滞销风险。中国真维斯母公司旭日集团在声明中强调的“优化运营模式”,正是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库存数据,实现“一店卖全国,一仓发全网”。

澳大利亚真维斯曾试图自救,其2023年推出的电商平台却因体验割裂,线下会员数据未同步、退换货流程复杂等惨淡收场。这暴露了传统企业转型的典型误区:把数字化等同于建网站或开直播,却未重构底层运营逻辑。

国内某男装品牌的转型案例值得借鉴。其通过导购沉淀200万私域用户,将门店转化为“体验中心+前置仓”,配合AI推荐算法,使复购率提升40%。

这种DTC直面消费者模式的核心,在于用数据流替代传统经销层级,让企业能直接感知消费者脉搏。正如旭日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线上渠道不仅是销售管道,更是用户行为的数据金矿。

真维斯澳大利亚的两次破产,本质上是商业达尔文主义的残酷印证。当消费习惯从“买得到”转向“买得爽”,当竞争维度从价格战升级为效率战,服装企业的生存法则早已改写。

国内企业或许该警惕三个信号:

其一,过度依赖传统渠道的“重资产依赖症”;

其二,忽视数据驱动的“经验主义陷阱”;

其三,将转型等同于跟风热点的“战略投机心理”。

值得庆幸的是,危机中总蕴藏转机,即使船大也能调头,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拆解重组每一个数据齿轮。毕竟在这个时代,企业的寿命不取决于资历深浅,而取决于升级进化的速度。

来源:丽晶软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