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昭觉,彝语意为“山鹰的坝子”,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群山之间,当地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之前,昭觉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四川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来到昭觉考察,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山再高,路再远,
但是我们不孤独。
我们的爱温暖了祖国的西部。”
自2000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首次踏上四川昭觉的土地起
一批又一批的浙大学子
选择在本科毕业后前往昭觉
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
昭觉,彝语意为“山鹰的坝子”,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群山之间,当地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之前,昭觉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四川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来到昭觉考察,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
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宋冰晨回忆道:“我们到昭觉解放沟路面上一走,没有一家饭店,没有一个商店。一天不动手做饭,就没得吃了。我们几个人一买就是一周的菜,轮流把早中晚饭做掉。”
深度的贫困、艰苦的环境,让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有没有办法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学前教育?支教团成员们依托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的“一村一幼”计划,积极联络社会资源,对接每个村幼儿教学点的实际需求,走村入户,亲手将一批批文具、课本和课桌椅送到孩子们手上。
孩子们收到暖冬物资,笑得很开心
学生们收到捐赠的书籍
除了援助幼教点,支教团成员还积极援助建设新校舍、下乡送冬衣。曾经,在龙沟乡的冰天雪地,为了能让孩子们早日穿上冬衣,支教团成员们和爱心人士冒着轮胎打滑的风险坚持前行;如今,在拉日库莫乡的新校舍,孩子们用稚嫩的汉语把课本读得震天响。
第6届支教团、第22届支教团发放暖冬物资
二十五年来,支教团共为昭觉引进爱心款项和物资超三千万元,配合政府等多方力量建立了以瓦吾小学、且莫乡哈莫姑村吊桥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让昭觉的教室更明亮了、道路更宽敞了、孩子们更快乐了。
石头做的课桌变成了窗明几净的教室
“这次回到昭觉,看到篮球场上跃动的孩子们、窗明几净的新教学楼、丰富多样的课程,真的让人非常欣喜。”支教团老成员说。
支教团的到来,不仅改善了当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名为“浙大”的种子,“输血式”物质扶贫向“造血式”精神扶志悄然转换。
“我们希望孩子们不拘泥于课本,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更多感兴趣的知识。”第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成员汤宇婷说。支教团成员发起“移山”项目,联动浙江大学多个院系,为孩子们开设一堂堂别开生面的兴趣课程,涵盖理工农医等众多学科,并为孩子们开始生涯规划咨询,助力孩子们明晰未来规划。
学生基础薄弱怎么办?支教团成员拿出看家本领,认真设计教案,以更贴近孩子们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内容。比如,同学们没有见过抽烟机,在讲解“做功”的物理知识时,支架团成员们就及时调整教案,拿当地常见的暖炉、柴油车、拖拉机举例。这种通俗的讲解,让同学们一下子掌握了知识点,并纷纷举手参与课堂答题。
“其实当地学生,语文都比较薄弱,在审题解题时也存在困难,所以我就会特地用直白通俗的语言来讲课,课后再花功夫带着学生一起解读题干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支教团成员朱奕玮说。
课余时间,他们还通过家访、谈心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走进学生内心,扎实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
第6届支教团在给学生们上课,第25届支教团开展“移山项目”第一课
二十五年来,支教团成员传递着知识与道理、热情与理想。截至目前,支教团覆盖学生数十万人,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当地的中坚力量。昭觉县数学老师吉黑尔古告诉支教团,作为第八届支教团的学生,他至今记得教过他的那位老师,记得他教过自己的道理。
走出课堂,支教团还组织在地游学、素拓课程和日常交流陪伴等活动,不断拓宽当地学生的视野。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文化寻根之旅,第一次系统了解了本民族的文化。那天,昭觉的果么只各在日记里写道:“我想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走出大山,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迎接远方的星辰大海。”
支教团与学生合影
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下,曲木次哈对他的支教老师说:“在凉山,能来上海的都是大人物。我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再学成归来建设家乡,把昭觉打造成和外面一样好的地方,再邀请其他人来昭觉做客。”
支教团带学生在上海研学
支教团带学生在浙大研学
二十五年的时光能改变很多,但未曾改变的,是那“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的初心。
2000年,新学期伊始,作为浙江大学支教团选定的第一个支教地,昭觉古老的土地上迎来了第一批浙大学子年轻的面庞。从此,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道路多么崎岖,支教团成员从未退缩。他们以教室为阵地,以知识为火种,秉持“扶贫先扶智”的教育理念,点亮了大凉山孩子们的梦想,温暖了祖国的西部。
第26届团长柯政峰曾跟随比尔镇中心小学校长,驱车3小时前往山上村落进行家访。由于家访前几日的暴雨冲刷,连接学生村落与外界道路的大桥发生坍塌,柯政锋与校长只能抓着河流一侧的石头缓缓过河。脚下是崎岖不平的石子路,身侧就是湍急的河流,这让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柯政峰一下子懂得了翻山越岭、摸石渡河的意义。“浙大支教团就是教育的这座桥,联通凉山昭觉与外界。我们所做的一切也正是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冲破地理的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柯政峰说。
“2023年9月,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当我告诉我的学生‘我是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时,他们给予了我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老师,我的哥哥也是支教团的学生!’‘我姐姐也是!’‘老师,我小学被支教团教过!’课后,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给我讲述他们与支教团的故事,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支教团坚守的意义——那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用青春书写、代代相传的信任与羁绊。”汤宇婷说。
第6届支教团与学生合影
如今,这份赤诚如火的初心和使命,正通过一代又一代支教团成员们的接力,不断传承与升华。
2020年,西部志愿汇官方微信公众号转发了第二十一届支教团的工作总结,一条评论悄然出现在推文下方——一位曾受教于第十七届支教团的大学生在评论区留言道:“我们数学吴老师也是浙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很感谢他们来到这里帮助我们,如今我也是一名大学生了,我打算毕业后我也去参加西部计划。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那一刻,埋下的种子发芽了。
西部志愿汇微信公众号推文评论区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在浙大支教团的感召下选择回到西部、建设家乡,将这份温暖与希望接续传递,他们用追求极致的专业主义、笃定坚守的长期主义和超越功利的本质主义书写青春动人诗篇,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与祖国西部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写照。
第25届支教团与学生的合影
三尺讲坛,笔写星流
彝乡雏凤,求是鸣啾
从解放沟到悬崖村
支教团的足迹遍布昭觉的山山水水
来源:浙江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