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美国右翼青年代表人物查理·柯克在一场公开活动中遭枪击身亡。这起案件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刚开始,不少人以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左翼袭击保守派”事件,警方公布的信息颠覆了外界认知——凶手是一名极右翼青年,与柯克同属特朗普支持阵营。消息一出,
2025年9月10日,美国右翼青年代表人物查理·柯克在一场公开活动中遭枪击身亡。这起案件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刚开始,不少人以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左翼袭击保守派”事件,警方公布的信息颠覆了外界认知——凶手是一名极右翼青年,与柯克同属特朗普支持阵营。消息一出,关于“右翼自相残杀”的说法迅速传播,让人感到震惊。
枪击案发生后,凶手泰勒·罗宾逊很快落网。在案发现场,警方找到几枚被刻字的子弹壳。其中一枚刻有“嘿,法西斯!接住!”的字样,并带有几个箭头图案。据玩过游戏《绝地潜兵》的人说,这些箭头是热门游戏《地狱潜兵》里投掷炸弹的操作符号,这些内容属于名为“格罗伊珀”(Groyper)的极端右翼团体的内部黑话。
这个团体并不陌生。他们以反犹太、反全球化、反建制立场活跃于网络,与主流MAGA保守派虽同属右翼,早已分道扬镳。这次枪击案,让双方长期以来的内斗走到了极端。
柯克与格罗伊珀早有矛盾。
柯克的政治生涯开始于青少年时期。他在高中食堂涨价事件中发起抗议,让人们认识了他,柯克先创办 了“拐点运动”,此基础上成立 “转折点运动”, “转折点运动” 是从粉丝中筛选 65 万精干人员、用于组织政治集会和拉票的核心组织。十多年时间里,柯克凭借辩论能力和强大的青年影响力,建立起覆盖全美3500多所校园的组织网络,吸引了数千万保守派年轻粉丝。他是特朗普最重要的青年盟友之一,曾在2016年和2024年大选中为特朗普拉票立下战功。
“格罗伊珀”的兴起则与柯克的成功密切相关。该团体由另一名右翼网红尼克·富恩特斯领导,自认为是“更纯粹的MAGA守护者”。他们批评柯克“背叛了真正的保守主义”,对其在特朗普阵营中地位居高、与主流资本合作、批评极端主义等行为极度不满。两派之间从网络争吵逐渐演变为线上围攻,最终在2025年秋天转化为现实中的致命一击。
案件调查中,另有一枚子弹壳上刻着一行歌词“啊!朋友再见”,还有一句讽刺性话语:“如果你看到这个,那你就是同性恋。”这些语句看似荒诞,在网络政治圈,它们是“格罗伊珀”内部交流中用于调侃和标记敌人的常见“黑话”。
这种语言是极端主义群体通过网络段子、游戏梗和表情包构建起的信息差系统。它使得外界捉摸不透,也让他们能够在社交平台上规避审查。被识别为“同性恋”的柯克,成为彻底“开除右籍”的“叛徒”。这种认定方式与理性辩论毫无关系,在极端语境中具备强烈的动员力。
柯克之死是右翼阵营内忠诚标准不断拔高导致的内斗结果。他曾是一名拥有2000多万粉丝的明星政治青年,越靠近权力中心,越容易被边缘群体认定为“不够纯粹”。
柯克接受主流媒体访问、与主流政客互动、拒绝仇恨言论——这些行为在“格罗伊珀”眼中都成了“软弱”、“通敌”的表现。于是,一种“不是我方就是敌人”的政治逻辑,彻底终结了他在保守派内部的安全感。
这起枪击案也暴露出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现实:极端主义并不总是由外部带来破坏,它也可能在内部酝酿裂变。
柯克本是MAGA最忠实的拥趸之一,却因未能迎合更极端群体的“革命标准”而遭到清算。当一个政治阵营把“忠诚纯度”作为最高标准时,最先倒下是队伍里最耀眼的那个人。
这是一次右翼运动自我吞噬的过程。在一个人人自危、互相审查的生态中,话语权的争夺往往以血腥收场。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