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外二十咏・阜康麦风》中,解锁阜康的地理文化密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14:11 2

摘要:今天读《西域诗》,内容是黄濬《塞外二十咏·阜康麦风》,全诗为:一路寒塍麦未苗,兹来看共柳丝摇。风交百里尘俱净,浪卷千畦雪尽消。野气浮浮蒸晓日,碧光湛湛逼空霄。屡丰自可称康阜,绝徼贻牟荷圣朝。读后感想是:

今天读《西域诗》,内容是黄濬《塞外二十咏·阜康麦风》,全诗为:
一路寒塍麦未苗,兹来看共柳丝摇。
风交百里尘俱净,浪卷千畦雪尽消。
野气浮浮蒸晓日,碧光湛湛逼空霄。
屡丰自可称康阜,绝徼贻牟荷圣朝。
读后感想是:

作为一名痴迷于《西域诗》研究的头条号自媒体作者,在这片充满魅力的诗歌海洋中不断遨游时,我邂逅了黄濬的《塞外二十咏・阜康麦风》。初读此诗,便觉眼前展开了一幅别样的西域画卷,每一句诗都像是一把钥匙,试图打开我对阜康这座城市地理文化认知的大门 。

在研究过程中,我阅读过众多描绘西域的诗篇,它们有的展现了大漠孤烟的雄浑,有的诉说着戍边将士的豪情,而《塞外二十咏・阜康麦风》却独树一帜,将笔触聚焦于阜康的麦浪与风土,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田园牧歌图,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

诗中阜康的地理风貌​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阜康,这座位于天山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却又充满挑战的地理位置 。北有准噶尔盆地的广袤沙漠,南依雄伟的天山山脉,这样的地形使得阜康在气候上呈现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特征。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昼夜温差极大。​

诗的开篇 “一路寒塍麦未苗,兹来看共柳丝摇”,描绘出一幅春日初临的景象。诗人一路走来,看到田埂间寒意尚未散尽,麦苗还未茁壮生长,但柳树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说明尽管春天已经到来,可阜康的大地仍带着冬日的余寒,气温回升缓慢,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相对较长。天山的雪水是阜康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高山冰雪融水顺着河流蜿蜒而下,滋养着这片土地,使得在干旱的大环境下,阜康的农田依然能够孕育生机 。只是,雪水融化的时间和水量也影响着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农民们需要根据气候和水源的变化,巧妙地安排农事。​

(二)麦田风光的独特之处​

“风交百里尘俱净,浪卷千畦雪尽消。野气浮浮蒸晓日,碧光湛湛逼空霄”,这几句诗将阜康麦田的独特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阜康的麦田规模宏大,一望无际,当风吹过时,百里之内的尘埃都被这强劲的风一扫而净,麦浪层层翻涌,仿佛是千畦积雪在瞬间消融,那是一种磅礴而又充满生机的动态美。与南方小巧精致的水田相比,阜康的麦田更具粗犷豪迈的气质,展现出北方大地的雄浑与辽阔。​

清晨,田野间的水汽蒸腾而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一片朦胧的雾气,仿佛给麦田披上了一层薄纱,充满了梦幻的色彩。而那碧绿的麦苗,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熠熠的光芒,仿佛要与天空相接,这种 “碧光湛湛逼空霄” 的景象,不仅展现了麦苗的生机勃勃,更体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在其他地区,或许很难见到如此纯粹、如此震撼人心的麦田风光,阜康的麦田,是大自然与勤劳的人民共同创造的杰作,每一株麦苗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希望与梦想 。​

阜康的历史文化沉淀​

(一)“阜康” 之名的由来​

阜康,这个充满美好寓意的名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汉唐时期,它就已成为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见证了无数商队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那时的阜康,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在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到了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乾隆皇帝取 “物阜民康” 之意,赐名阜康,设县隶属迪化直隶州 。“物阜民康”,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对这片土地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期许。从那时起,阜康这个名字就伴随着这片土地,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这一赐名,不仅体现了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重视,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阜康能够物产丰富,人民安康,成为一片繁荣富庶的乐土 。​

(二)与屯垦戍边的渊源​

清代在阜康的屯垦戍边活动,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清政府在阜康设立军屯,留兵屯田,开启了阜康大规模屯垦的序幕 。随后,又有驻防乌鲁木齐的携眷兵以及大量农商户迁入,使得阜康的人口逐渐增多,屯垦规模不断扩大 。这些屯垦者们,不畏艰辛,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引天山雪水灌溉农田,开垦出大片肥沃的耕地,将原本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田园 。​

屯垦戍边活动不仅解决了当时边疆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保障了军需,还促进了当地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来自内地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得阜康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诗中 “屡丰自可称康阜,绝徼贻牟荷圣朝”,正是对这一时期阜康农业丰收、百姓生活安定的生动写照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屯垦者们的努力下,阜康的农田里年年丰收,粮食满仓,百姓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人们感恩于国家的治理和庇护,认为这一切都得益于圣朝的恩泽 。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阜康繁荣景象的赞美,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太平盛世的珍惜 。​

诗歌与现代阜康的共鸣​

如今,当我们再将目光投向阜康,会发现它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农业发展来看,现代的阜康借助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灌溉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曾经受自然条件限制,麦苗生长缓慢,如今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和精准的灌溉,阜康的麦田更加郁郁葱葱,产量也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除了传统的小麦种植,阜康还发展了多元化的农业产业,葡萄、蟠桃等特色水果种植也颇具规模,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

在城市建设方面,阜康已从昔日的边塞小城发展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网络四通八达,G7 京新高速公路、303 省道、乌一准铁路横贯全境,使其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2024 年,阜康市还召开了文化文艺座谈会,强调深入挖掘阜康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如今,依托天山天池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阜康大力发展旅游业,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

阜康,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西域大地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未来的阜康,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感悟阜康麦风的魅力​

黄濬的这首《塞外二十咏・阜康麦风》,犹如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阜康独特的地理文化风貌 。它不仅展现了阜康的自然风光之美,更蕴含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诗中,我们了解到阜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屯垦戍边等历史事件对当地发展的深远意义 。​

在现代社会,虽然阜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依然保留着那份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传承着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书写着属于阜康的新篇章 。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走进阜康,去感受那片广袤麦田的蓬勃生机,去探寻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信你一定会被阜康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让我们一起在诗歌与现实的交织中,领略阜康麦风的独特韵味,感受西域大地的神奇与美好 。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