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毫无疑问成了全球的“老大”。世界政坛的格局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西方阵营尤其是美国顿时成了“世界霸主”。
文|墨卿烟
编辑|墨卿烟
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毫无疑问成了全球的“老大”。世界政坛的格局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西方阵营尤其是美国顿时成了“世界霸主”。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很多人开始将美国对苏联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对中国的打压上,认为中国会重走苏联的老路。
甚至有人大言不惭地称:美国“能够熬死苏联,照样能打败中国”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李显龙的一番话就十分的中肯。
自冷战时期以来,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主导地位几乎没有受到质疑。
在与苏联的对抗中,美国采取了多种策略:经济封锁、军事威慑、意识形态渗透等,最终让苏联的经济体系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美国一度成功地将冷战的“胜利”写进了历史教科书,成为全球秩序的主导者。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美国开始意识到,眼前的最大对手已经换成了中国。
从贸易战到技术封锁,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开始将苏联时期的对抗手段运用到中国身上,毕竟,冷战结束时的那一刻,美国的胜利者身份,曾让他们有些过于自信。
于是在过去几年里,美国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领域。
这股“美国能熬死中国”的思潮,并非只是一些民间的杂音,而是从一些国际政坛和媒体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就像曾经的苏联一样,存在着明显的脆弱点,只要施加足够的压力,最终中国也会像苏联一样“崩溃”。
这让不少观察人士把美国对付苏联的成功模式拿来套用到中国身上,美国曾经靠着“封锁+对抗”的方式拖垮了苏联,难道这一次也能在中国身上复刻吗?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人忽视了中国与苏联之间的根本差异,苏联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重工业,民生保障和科技水平则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而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且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对比之下中国的经济韧性远强于苏联。
即使如此美国依旧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制裁,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如芯片技术和5G网络等关键技术上,试图借此遏制中国的发展。
事实证明施加的压力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迅速摧毁中国经济,相反中国加速了自主创新的步伐,不仅减少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还在很多领域实现了赶超。
无论是5G技术、人工智能,还是新能源领域,中国都走在了世界前列,那就有人好奇了,美国究竟有没有实力熬死苏联呢?其实李显龙对此早就有了深刻的见解。
李显龙一向以中立且务实的政治立场著称,在面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复杂局面时,他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观点:中国与苏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苏联的崩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其背后有着长期的经济短板、内外政策失误以及民众对体制的不满,而中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便走上了与苏联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政治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让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尤其是对外扩张的过度追求和内部管理的僵化,使得苏联的经济基础显得极其薄弱。
相比之下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主动融入国际市场,致力于建立市场化经济体制,并通过外资引入和科技创新来实现经济转型。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中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谈到美国对中国的策略时,李显龙指出,美国想要通过“熬制”中国采用冷战时期的那一套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美国曾通过技术封锁、经济制裁等手段将苏联逼入死角,但中国的经济结构、国际合作和内政稳定使得这种方式难以奏效。
尤其在科技领域的进步,是美国无法轻易摧毁的,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技术领域逐渐取得突破,这与苏联在冷战时期严重依赖进口技术、缺乏创新能力的局面截然不同。
在李显龙看来,中国与苏联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也有着本质区别,苏联的外交政策更多是基于强制和控制,尤其是在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苏联采取了高压的手段来保持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秉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互利共赢,通过多边合作与经济援助,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自己的友好形象。
其实李显龙说的有着很独特的见解,毕竟每个国家在根本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能熬死苏联,但是如果用同样的招式用在中国身上,或许就不顶用了。
中美之间的竞争已是全球政治经济的重要话题。李显龙明确表示,美国在冷战时期取得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新时代继续沿用同样的手段来“熬死”中国。
随着中国在科技、制造业、甚至消费市场的不断崛起,美国虽然通过关税、技术封锁等手段对中国形成压力,但这种压制并没有像当年对苏联那样奏效。
事实上中国的经济韧性、技术创新以及全球合作的广度,使得美国的打压政策效果逐渐减弱。
在技术领域中国不仅在5G、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上迎头赶上,而且在新能源、量子计算等领域也不断突破。
中国的制造业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全球竞争中的关键因素,李显龙认为,美国若继续对中国实施封锁,将更多促使中国加速自主创新,而非削弱中国的实力。
除了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美两国的地缘政治博弈同样是未来几十年不可忽视的因素,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及其他盟友,意图在亚太地区限制中国的影响力。
不过中国并不单纯依赖于传统的军事手段来扩展其国际影响力,通过“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平台,中国与亚太及其他地区的合作更加紧密,让美国试图孤立中国的策略彻底失败。
别看中国不结盟,但也不缺乏朋友,这点与苏联的孤立状态完全不同,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不仅在亚太地区,在非洲、拉美等区域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看到了吧,同样是两个时代的大国,一个苏联一个如今的中国,但是在面对美国的时候,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如今早已没了苏联,而中国却在一次次和美国的“斗争”中,不断地壮大,其实从这也能侧面看出我国的智谋,并非是美国和当年的苏联所能比的。
美国的冷战胜利者身份虽说无法改变,但对于中国而言,历史的重演似乎并不可行。
李显龙的分析告诉我们一个现实:中美两国的未来关系并非注定要走向对抗与衝突,我国对外之一展现出来的是友好且合作共赢的态度。
美国如果仍旧选择敌对态度,最终可能会因固守旧有思维而错失合作的机会,所以说面对新一轮全球变革,只有合作与共赢才能真正推动世界向前发展。
来源:墨卿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