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21条发布满月:高涨的希望和顽固的疑虑,理想与现实的激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9:40 1

摘要:一纸旨在为行业松绑的“广电21条”新政,如同一阵春风吹过沉寂已久的剧集圈,然而,风过之处,坚冰并未全然消融,市场的反应复杂得像一幅多色调的油画,既有被暖意激起的勃勃生机,也有冰层下依旧顽固的寒意。

一纸旨在为行业松绑的“广电21条”新政,如同一阵春风吹过沉寂已久的剧集圈,然而,风过之处,坚冰并未全然消融,市场的反应复杂得像一幅多色调的油画,既有被暖意激起的勃勃生机,也有冰层下依旧顽固的寒意。

这份文件发布后,行业内的气氛可以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政策松绑,更像是一场深刻变革的序曲,它直接触发了行业内部理想与现实的三重激烈碰撞,本文将深入这三大博弈场,试图勾勒出中国剧集行业在这个全新周期里,颠簸前行的真实轨迹。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政策的暖风一吹,最先做出反应的就是股市,影视传媒板块应声普遍上涨,仿佛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些早已对这个行业心灰意冷、抽身离去的资本方,如今又开始频频与影视公司接触,饭局上再次谈起了二次上市这种曾经遥远的话题。

这份乐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视频平台巨头爱奇艺就在积极筹备着赴港二次上市,计划募集2到3亿美元的资金,申请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就会提交,最快可能在明年2月中旬前完成,这一动作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似乎在告诉所有人:好日子要回来了。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资本骨子里的谨慎与避险天性,这股回流的资金,并没有盲目地冲向政策所鼓励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领域,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比如,阿里财报中,优酷被归为“所有其他”类别,正面临着从依赖集团“输血”到必须自我“造血”的巨大盈利压力。

尽管优酷的经营业绩有所改善,为阿里的这个业务分部挽回了一些亏损,但这种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平台如此,制作公司的日子更不好过,行业内的普遍策略变得异常务实,大家在资金上都感受到了压力,开机变得格外谨慎,首要任务是想办法让手头已经拍完的待播剧尽快播出,回笼资金。

华智数媒(也就是以前的唐德)手握着《冯子-材》等十多个已经杀青的项目,完美世界、欢瑞世纪、慈文传媒这些老牌公司也都有大量剧集积压在后期或者待播队列里,这些积压的剧目,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公司不敢轻易开启新的、特别是高风险的项目。

更何况,还有一个几乎能摧毁整个行业的幽灵在游荡——盗版,业内已经到了“播出即盗版”的骇人地步,据估算,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两百亿人民币。

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个投资人对高投入项目望而却步,所以,资本回来了,但它变得更聪明、更挑剔,它想要的是稳妥的回报,而不是响应政策号召去进行一场前途未卜的冒险。

如果说资本的博弈是关于钱,那么创作的博弈就是关于“魂”,新政里最让创作者,尤其是一线编剧们感到振奋的,莫过于官方旗帜鲜明地倡导“剧本中心制”,这句口号,像一道光,照进了许多从业者几近绝望的心里。

一位本已心灰意冷、打算彻底离开这个圈子的资深编剧,就因为看到了新政,重新燃起了创作的斗志。这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情绪,一种“内容为王”的理想终于得到官方背书的激动。

然而,理想的号召力虽强,却要面对现实中无比强大的惯性引力,过去这些年,整个行业早已习惯了一套简单粗暴的生产模式:“明星中心制”和“对标中心制”,前者是靠砸钱请流量明星来确保项目能卖得出去,后者则是哪部剧火了就赶紧模仿复制一个。

这套方法论已经深入骨髓,成为项目立项、拉投资、平台过审的“通关密码”,虽然市场反馈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这套老公式正在快速失效,观众早已对千篇一律的剧情和面无表情的表演感到审美疲劳,但放弃它,却需要巨大的勇气。

行业里弥漫着两种“病症”,一种是“创新恐惧症”,大家嘴上都喊着要创新,可一旦要动真格,谁也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最后还是会退回到最保险的老路上去,另一种则是日益加剧的“恐舆症”,一部剧的排播,常常不取决于其艺术质量,而是被流量思维和不可预测的舆论风向所左右。

行业内部的生态也并不健康,为了流量不惜人为制造对立、相互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让制作方彻底抛弃旧公式,全身心投入到充满不确定性的原创剧本中,不啻于一场豪赌,许多从业者私下里也表示怀疑,担心“剧本中心制”最终会不会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无法真正改变根深蒂固的游戏规则。

这就像一场拔河,政策在理想的那一端使劲,为好故事、好剧本提供了道义和方向上的支持,但另一端,是整个行业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和对风险的极度恐惧,这场关于创作理念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胜负远未可知。

当资本和创作的博弈尘埃落定,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内容上,这便是第三重,也是最核心的博弈:究竟要拍什么样的故事?政策的指挥棒挥向了非常明确的方向。主管部门希望能够压缩那些涉及案件、现代偶像和古装偶像题材的立项比例。

取而代之的,是鼓励行业去创作更多优秀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作品。从制作公司的动向也能看出风向的转变,比如华策影视就计划开拍长达100集的微短剧《资治通鉴》和60集的《战争和人》,这些都是分量极重的选题。为了给这类题材的创作松绑,协审制度的优化也被看作是未来的关键保障。

但市场的基本盘,或者说观众的“娱乐刚需”,又是另一番景象。我们可以从优酷近期发布的年度片单中,窥见平台方的真实策略。他们的布局非常务实,基本是两手抓:一手是话题性极强的议题剧,另一手则是满足核心用户需求的类型剧。

所谓的议题剧,平台会刻意进行“去类型化”的命名,比如包装出“人间正道”这样的板块,然后请来肖战、周雨彤这样本身就具备强大话题号召力的演员,目的就是为了引爆社交媒体,吸引眼球。而古装、悬疑这些传统板块,则是为了稳住平台的基本盘,满足那部分核心付费用户的观看习惯。

事实上,即便是目前市场上的古装题材,也更倾向于强调独特的东方美学或是强化某个类型元素,比如探案、武侠等,而非政策所鼓励的严肃历史正剧。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官方号召的“阳春白雪”,另一边是市场验证过的“下里巴人”。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条路?近期大获成功的剧集《生万物》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这部剧的操盘思路很值得研究,它并没有完全排斥市场元素,反而聪明地利用了流量明星带来的初始关注度,作为吸引观众进场的第一推动力。

但它真正的成功之处在于,当观众被吸引进来后,发现内核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剧本、一套精良考究的制作,以及一群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绎。最终,它实现了口碑与热度的双丰收,证明了高质量的内容完全可以跨越题材的界限。

这个案例给了整个行业一个重要的启示:观众对好故事的渴望是极度强烈的,只要作品本身足够优秀,题材和形式并非决定性的障碍。

尽管最新的用户数据显示,在线视频APP的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15亿,并且从2024年1月起就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今年以来用户的月人均使用时长更是出现了明显的上扬。

这说明观众对长视频内容的需求依然巨大。但如何将政策鼓励的“严肃题材”,普遍地转化为像《生万物》那样能被最广泛大众接受和喜爱的优质内容,这依然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一道终极考题。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