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像古装剧里那样可以“十步杀一人,事了拂衣去”而没人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2:53 1

摘要:听过不少人饭后闲聊,说古代那帮侠客,杀起人来跟捏死蚂蚁似的,啥后果都没有。他们还会补一句:哎呀,古代官府查案哪有现在那么厉害,死人都扔大街上了也没人管。这种想法其实挺常见,毕竟电视剧里总喜欢这么拍,主角杀完人拍拍屁股就消失在茫茫江湖,仿佛一套武艺在身,道德和法

听过不少人饭后闲聊,说古代那帮侠客,杀起人来跟捏死蚂蚁似的,啥后果都没有。他们还会补一句:哎呀,古代官府查案哪有现在那么厉害,死人都扔大街上了也没人管。这种想法其实挺常见,毕竟电视剧里总喜欢这么拍,主角杀完人拍拍屁股就消失在茫茫江湖,仿佛一套武艺在身,道德和法律就是摆设。可真要把这事放进历史里头一查——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你说古代破个命案,虽说没有现在这些“法医团队”、“刑侦小组”,但老百姓的日子也不是天天胆战心惊地过的。街坊四邻互相打个招呼,谁家丢了头猪都能传遍五里八村,更别说死了个人。别把古装剧里的江湖当成什么“法外之地”,这里头的礼法、规矩甚至比现代还多几分束缚人心的劲。常有人觉得古代一到晚上就是野外土匪、路边亡命徒,其实没那么夸张。除非碰上兵荒马乱那会儿,正常时候,说杀人能逍遥法外,还真不容易。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古代真有那么些人,杀了人却能安然无恙。不是每个人都能,但有的人确实能“打死了就当没事儿”,关键还得看你是谁——你要有“身份”。这挺扎心的不是?什么人呢?就权力地位最顶端那拨,底下人命在他们眼里可真没多值钱,尤其那时的贵族跟自家奴仆闹上了。

说句现实话,比如唐朝之前,贵族把家里的仆人打死了,官府顶多让你拿钱安抚安抚家属——钱到位事儿就过去,人头落地还能风平浪静。想想在长安城里东家手握官印,家仆偶有过错,贵人一句话能决定生死,周遭人就等着看“事了拂衣去”,赔点银子了事。但这道规矩随着朝代越往后就越“讲究”。宋朝之后,讲究什么?就是律法、礼法压得贵族也不敢随便下手。你哪怕花再多钱,打死了仆人,那也得进衙门盘问一圈,说不定还得坐几个月牢,最多捡个不死,日子也不好过。

这里插一句——古人其实特看重人口。说句玩笑话,你家耕地种田,一口人能多挣点粮食,多交点税。少了一个劳动力,官府也觉得亏了。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人口红利是发展动力,古代也是这套理儿。人命值钱,治安、律法自然而然就得紧盯着,谁敢说杀了人血流成河没人管,那是外行话。

但也不是说贵族杀人就一定“无证通关”,其实有时不光拼身份,还得看背后有没有人愿意较真。比如说贵族打死了奴仆,这事如果遇上严厉的县官,一点不松口,那贵族也得倒霉。你要真碰上个铁面无私的人,不管你多少银子多少门路,都能硬生生把贵人拉下马。如果执法的官员跟他们一鼻孔出气,别人也只能在茶馆里絮絮叨叨,“唉,这世道总还是欺软怕硬”。

说到这里,不得不想起一个挺“讲规矩”的贵族,王莽。他最早还是挺“规矩”的人,可就因为他姑姑王政君失势,王莽自己也不敢随便乱来。王莽的小子王获,没事打死了自家一个侍女。照之前的惯例,赔点钱就行。但王莽硬是逼着儿子自尽,那会儿可是没人非要他这么做——他为了自保,也为了露脸,啥理由都有。说白了,贵族们杀人能不能“免死”,真不是一纸律法能兜住,背后还有各种社会关系、权力较量,看的是人情冷暖。老百姓看热闹,官员看的是仕途,贵族看的是门楣和前程。

绕回来古代律法,还真不都是死板的,讲点“人情世故”。比如正当防卫,这事儿古时候也有。你家里进了贼,不还手能等着被宰?律法也不是不给活路,但限定条件多,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痛快”。有一种情况特别有意思,叫“报父母之仇”,一听就觉得很沉重。

我第一次听说赵娥这人的时候,心里挺不是滋味。她就是那种极其坚韧又让人心疼的女性。那会儿是在东汉末年,老爹赵君安被地方土豪李寿“指使手下”打死了。你说打死也就算了,李寿花钱了事,连打手都用银子平事,活生生的仗势欺人。赵娥呢,三个弟弟本是那种“家里撑天梁”的人,结果一场瘟疫,哪说理去?一家人,全靠着赵娥苦熬。

李寿听闻赵娥无子无弟,居然摆宴庆祝,真是心狠到极点。街坊邻居都把这事看在眼里,嘴上不敢多说,心里骂的可狠了。可赵娥不是一般人。她把儿子庞淯含辛茹苦养大,这期间磨刀做饭,两不耽误,心里只认一个仇字。直到机会到了,赵娥提刀把李寿“一刀带走”,还割下人头去自首,这种举动在当地可炸锅了。

县官遇到这种事,头都大了。一边是血仇明明白白摆着,赵娥主动请罪,按律得判刑。可她既不哭也不闹,反倒要官府“依法治我”,让街坊们围在衙门口议论纷纷,谁都说她胆气过人。县令不忍下手,辞官走了;县尉琢磨着偷偷放她,赵娥却死活不答应。甚至大庭广众之下,赵娥要求严肃执法,别因她的遭遇乱了规矩。这种骨气,你说在现在还能见到多少?

最后按律定罪,入狱,但没判死。后来又赶上皇帝大赦,“命苦人终归有盼头”。赵娥出来后,儿子庞淯还有出息,后来干成了曹操身边的红人。曹操一看赵娥这事,念在民心,还给她下诏表彰。赵娥也就成了后世“节烈女”的楷模,每年讲戏的都要讲她。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身份差距可真不是说说而已。多少家仆受了冤屈,只要贵族一句话,想活都难。反杀?呵,哪有大户人家给小人物翻身的机会。曹操之所以得人心,其实就是他后来慢慢偏向老百姓(至少比前头那些贵族强点),遇事愿意“宽恕”,流民能有活路。

乱世那会儿,确实是另一个光景。你说打仗时,官府连发饷都东拼西凑,哪有心思查命案?谁还管你家院子里死了几个人?那时候杀人不见血多了去了,大多数悄悄埋掉,连连坐都查不过来。街坊要是没了亲人在外头打仗一去不返,连坟碑都立不起来。至于像江湖浪子那种“十步杀一人”,现实里哪有那号人?只有极少数真的流窜作案——比如有点名气的大盗,从河南一路作案跑到广州,官府追都追不上,最后不是掉进陷阱就是散尽银两买个好死。至于大多数人,杀了人再想逍遥法外?根本活不过半个月。

其实大多数命案,不就是家里亲戚财产闹不平、邻里间有了大仇么?官府一调查,这些“内案”反倒最好查。你家昨晚吵架,今天死了人,很快就能把人揪出来。古代乡村的大部分人一辈子最多离开过几次家乡,这帮人习惯“里外相亲”,出了大事都能找得到。真的流窜杀人极少,而且这种人在古代其实是“活不久”的——有胆量的人不多,胆大的人又没法跑远。

讲到结尾,咱们回味一下:古人真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杀人如麻”?其实多数时候,他们比我们还讲伦理、信因果,为了一家温饱,能忍的都忍了,做出极端事的终归是少数。你让我信“侠客一路劫富救贫”,我更愿意信街坊邻里三餐有了着落,谁没事拼命冒险。律法虽不完备,但人情世故,礼法约束,比现代有时候还来得直白。

有时候我会想,假如赵娥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她会不会选择别的活法?贵族身份,也许只是一层虚壳。想保全自己,保全亲人,有时候得靠那口气,也得靠一份胆识。或者,我们现在早就活在另一个世界,谁还真能“拂衣而去,深藏身与名”?唉,世道变了,规矩依旧。活着就是要争取点公道。

谁又能说,下一桩公道,不该落在你我身上?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