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研途丨杨帆教授:融贯中西,联通临床与基础,走稳跨界科研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8:20 1

摘要:在心血管科研前沿,青年医师不仅是创新生力军,更是未来突破的关键力量。为充分展现我国心血管领域杰出青年才俊的学术风采,促进科研经验与思想的深度交流,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特别策划系列访谈,邀请

Bold Journeys, Beating Futures

在心血管科研前沿,青年医师不仅是创新生力军,更是未来突破的关键力量。为充分展现我国心血管领域杰出青年才俊的学术风采,促进科研经验与思想的深度交流,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特别策划系列访谈,邀请

Cardiology Plus青年编委会成员及科研领域表现卓越的青年医生,分享科研历程与真知灼见,以期发挥其榜样力量,激发更多青年医生的创新热情,共同推动我国心血管领域的学术繁荣与进步。本期我们对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帆教授,她不仅深耕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机制十余年,更跨界中医药现代研究,担任多本国际期刊编辑。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科研世界,聆听她从临床出发、走向基础与交叉地带的思考与心得。

杨帆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展青年群星风采

筑心血管学术银河

「心路·研途」

PART.

01

分子机制研究:从临床痛点出发,寻找机制的“钥匙”

Q

您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心血管疾病分子机制及流行病学研究”,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在选择分子机制研究切入点时,您会考虑哪些因素从而让研究更具价值?

杨帆教授:我认为选择分子机制研究的切入点,最关键的是要始终从临床问题出发。回顾我五年的临床医学学习阶段,当时我对病理生理学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观看了北京大学吴立玲教授的视频课程——她讲解得既系统又生动,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第一次真正从机制层面理解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病理生理学作为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我毅然选择了攻读病理生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哈医大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张伟华教授,之后又加入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可以说,临床训练让我看到疾病的“表象”,而之后的科研历练,则教我如何静下心来、追问背后的机制。在此,我也特别感谢引领我步入科研之路的吴立玲教授、张伟华教授和于波教授。

近年来,面对糖尿病日益升高的发病率,我们课题组持续聚焦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病变的研究,至今已有十余年。关于如何选择分子机制的切入点,我的导师们始终强调几个关键原则:首先要突出临床意义,也就是瞄准诊疗中的真实瓶颈,比如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等现实问题——这些往往就是我们最好的研究靶点;其次要注重创新性,尤其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一代科研人员应当主动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工具,从全新视角切入老问题;同时也要考量可行性,包括团队的技术积累与资源支撑;最后还要打破学科壁垒,将分子机制与流行病学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方法整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研究链条。

博士研究生答辩(2017年)

与博士后指导教师于波教授合影(2021年)

与病理生理学吴立玲教授合影(2014年)(2018年)

与心血管病理生理学专家董尔丹院士合影(2018年)

PART.

02

中医药科研的挑战与破局:从“说不清”的困境到本土期刊的崛起

Q

在您目前主持的在研课题中,有两项中医药相关研究,中医药的现代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会面临哪些独特挑战?能否结合您的实践,分享一些克服这些难题的策略与心得?

杨帆教授:中医药现代研究确实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首先是复方复杂性带来的难题,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与传统还原论研究中追求的“单靶点、单机制”思路存在一定矛盾。其次,许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通路还不够明确,机制阐释依然是一大瓶颈。此外,中医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这与现代医学主流的评价体系之间,仍存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作为一名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科研人,我始终抱着敬畏之心向前辈请教、向同行取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普遍面临一个共性困境:中医药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发表依然不易。相关专业期刊数量有限,尤其在投向国际期刊时,即便科学工作扎实,也常因审稿人对中医药理论不了解而遭遇“秒拒”。

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学术平台正在崛起。比如张伯礼院士、黄璐琦院士等领军团队创办的多种高质量期刊,正为中医药创新研究提供发声的阵地。这让更多源自中国、具有原创性的发现,得以首先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感谢这些领路人脚踏实地为我们开拓道路,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在这一富有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的领域持续深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张伯礼院士主编的《针灸和草药(英文版)》期刊青年编委合影(2024)

PART.

03

未来方向:深入探索“明星降糖药”的心血管保护机制

Q

基于现有成果和经验,您未来会在哪个研究方向上继续深入?有哪些初步规划或设想?

杨帆教授:目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尤其在GLP-1、GIP等药物不断显示出心血管获益的背景下,我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深入地探索这些药物在分子机制层面是如何实现心血管保护的,例如它们是否通过对内皮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关键细胞类型产生有益效应,以及具体通过什么信号通路和机制发挥作用。这项工作离不开团队与合作单位的紧密协作,也始终需要导师和科研平台的持续支持。我希望能够在机制挖掘、评价体系构建和临床转化三个层面系统推进,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更加严谨、扎实的科学证据。

参加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2024年)

PART.

04

编辑心得:“秒拒”背后,科研态度决定成败

Q

您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同时也担任了多家国内期刊的青年编委和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助理编辑,据您了解,科研新手的文章初稿常见问题有哪些?对于希望提升论文质量的青年研究者,您有哪些具体的写作建议或技巧可以分享?

杨帆教授:有幸成为多家期刊的助理编辑,让我在过去两年间逐渐从“编辑”的视角目睹了投稿与审稿的全流程,包括国外主编们对期刊战略、运营模式的分享,这使我受益匪浅。

在日常工作中,编辑几乎每周甚至每天都会在系统中面对海量的投稿——标题、作者、摘要如潮水般涌来。编辑团队通常会按专业方向“认领”稿件,并首先对研究的质量和主题匹配度进行初步判断。如果稿件质量明显不足,就会面临我们常说的“秒拒”。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首先感知到的是作者对这篇论文的“态度”。有些稿件连作者姓名都拼写错误,标题措辞不当,甚至摘要与题目完全脱节,这样的文章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代写或机器翻译草率完成的。

因此我深切体会到,想要顺利走完发表之路,首先必须认真对待每家出版社、每本期刊的投稿指南。从格式细节到语言表达,都应当严格遵循Author Guideline,确保专业性、流畅性与规范性。尊重学术共同体的规则,本身就是科研态度的一种体现。

PART.

05

期刊展望:专题栏目+立体传播,打造中国心血管学科“指挥棒”

Q

作为Cardiology Plus期刊的青年编委,您认为(或期待)期刊在推动心血管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创新成果传播上,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您对期刊未来的发展有何建议或期许?

杨帆教授:Cardiology Plus始终以严谨的同行评议为基石,致力于面向全球传播高水平的心血管研究成果。在葛均波院士的带领和团队近十年的共同努力下,期刊在稿源质量、编辑规范与国际影响力方面实现了持续提升。如今,随着期刊的不断成熟与壮大,它正逐渐承担起一项新的使命——成为引领学科发展的“指挥棒”。

未来,希望Cardiology Plus能够通过议题导向的专题策划与栏目设计,主动组织来自心血管领域、生命科学乃至医工交叉等多学科专家,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深度讨论,并以原创论文、专家述评、共识指南及方法学专栏等多种形式输出成果。与此同时,期刊也可构建更加立体的传播体系:依托纸质出版、官方网站及学术数据库,结合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多维度、跨渠道的内容分发,进一步提升学术成果的能见度与转化率。通过这些努力,Cardiology Plus或可促进更广泛的学术参与,推动证据向临床实践与产业创新落地,切实履行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健康事业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

与Cardiology Plus主编葛均波院士及青年编委合影(2025年)

Q

您最常在什么时间段写论文?

A

一般是从我上班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一直到下班都在写,包括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等等。

Q

您改论文最晚曾改到几点?

A

最晚改论文到凌晨4点,但不建议经常熬夜。

Q

论文写作时,哪一部分您写得最快?哪一部分最“煎熬”?

A

写得最快的是方法部分,最花时间的是讨论部分。

Q

论文修改最多的一篇达到多少次?

A

最多大概是四十次左右。

Q

回顾发表论文的经历,您最想提醒萌新们避开的“深坑”是什么?

A

切勿“数据先行而故事滞后”。不要按照文献或是推测的结果来强迫“复现”结果。

专家简介

杨帆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副研究员,哈医大星联教师。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药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肥胖代谢外科中国科普专家共识编委会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及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课题等多个项目,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面上项目等科研课题。担任《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助理编辑、《Cardiology Plus》、《针灸与草药(英文版)》、《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版)》、《中医药科学(英文)》、《心血管病学进展》、《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期刊青年编委。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合著者身份发表论文20篇。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

来源:佳佳聊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