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中国银行业风光无限,如今却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表面平静下,内部剧烈撕裂:11家银行营收净利双降,高管直言“最艰难时刻”。钱越转越快,人却越赚越少,这场“大分流”正颠覆行业逻辑,谁能幸免?
曾几何时,中国银行业风光无限,如今却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表面平静下,内部剧烈撕裂:11家银行营收净利双降,高管直言“最艰难时刻”。钱越转越快,人却越赚越少,这场“大分流”正颠覆行业逻辑,谁能幸免?
中国银行业正经历史无前例的“大分流”!齐步走时代已终结,冰火两重天:少数巨头赢家通吃,利润盆满钵满;多数中小银行则深陷泥潭,面临淘汰边缘。这不只是市场调整,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存战,揭示经济深层病灶。
别被宏观数据蒙蔽!中国银行业正迎来颠覆性的结构性重构。当储户只想存长钱,企业却只借短钱,银行的钱袋子正被两头挤压。净利息收入负增长、利润停滞,预示着旧模式的彻底终结。未来,谁能找到新平衡点,谁才能在这场巨变中活下来?
中国银行业那个所有人齐步走、同涨同跌的时代,似乎已经悄然落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充满张力的运行逻辑。如果你只看宏观数据,可能会觉得风平浪静,但掀开表面,内里的潮水正在剧烈地涌向不同方向。
今年上半年的银行业绩报告,就像一幅精细的浮世绘,揭示了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多维度、结构性的“大分流”时代。58家上市银行整体的营业收入增幅只有微不足道的1.93%,而净利润增长更是几乎停滞。
可就在这片近乎静止的水面下,却有11家银行遭遇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降”打击,有高管甚至将此形容为从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这种强烈的反差,恰恰是我们理解当下银行业所有困境与机遇的钥匙。这不再是简单的市场好坏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内在逻辑重构。
银行业如今面临一个相当尴尬的悖论:资产负债表仍在扩张,大家看起来比以前更忙了,但盈利能力却在实实在在地缩水。说白了,就是陷入了“越忙越不赚钱”的怪圈。
问题的根源,直指银行赖以为生的核心——净利息收入。作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它今年竟然出现了同比负增长。这背后的直接推手,是净利差被极限压缩。
简单来说,银行通过贷款等业务赚钱的速度,已经跟不上它支付存款利息(计息负债)的成本消耗速度了。再加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持续下调,进一步挤压了资产端的收益空间,让银行的日子雪上加霜。
这种“量增利减”的困境,在对公业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公贷款是上市银行业务的绝对基石,无论是投放规模还是利息收入,都占据了六成江山。然而,就是这个顶梁柱,今年的利息收入却同比大幅下滑了6.2%,成为拖累银行整体营收的最大包袱。
一位平安银行的高管对此的表述非常直白,一语道破了其中的无奈。他表示,在零售业务转型遭遇系统性调整的当下,对公业务不得不扛起大旗,成为维持贷款投放规模的“基本盘”。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规模,根本无暇顾及价格,激烈的同业竞争使得利润被无情地牺牲掉了。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两端,正在上演一场诡异的“拔河比赛”,揭示了实体经济最真实的温度。一边是储户们拼命地想把钱存成长期,锁定相对较高的收益。另一边却是企业们对长期投资意兴阑珊,更偏好短期的流动性融资。
这种“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在后疫情时代变得异常显著。过去二十年里,活期与定期存款的比例已经从大约1:1戏剧性地演变为1:2.75。具体到今年,居民储蓄更是成为了银行存款增量的绝对核心,贡献度超过一半。其中,自2023年初以来,居民定期存款占到了全部存款增量的整整六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活期存款的增长极其缓慢,只有9%。更夸张的是企业端,同期的企业活期存款规模甚至直接下降了16%。储户们在用行动投票,寻求安全感和确定性。
而在贷款那一端,风向则完全相反。企业端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借贷短期化”倾向。尽管中长期贷款仍然是企业贷款增量的主要构成,但它的投放速度自疫情后便开始逐年放缓。到了今年6月,一个标志性的时刻出现了:短期贷款的增速在十多年来(自2013年以来)首次反超了中长期贷款。
这种变化,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说明问题——企业对未来预期趋于谨慎,长期扩张的意愿正在减弱。
有趣的是,到今年第二季度,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度,竟然达到了近二十年来的最佳水平。但这种宏观数据上的“匹配”,掩盖不了微观结构上的“错配”。
这种“长储短贷”的割裂,本质上暴露了信贷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和供求关系偏紧的深层矛盾。银行业不得不普遍面对“稳存款”与“控成本”的双重夹击。
如果说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所有银行共同面对的考题,那么在答题的过程中,不同银行的表现则出现了天壤之别。一场“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正在银行业内部急剧上演,少数头部银行几乎垄断了所有稀缺的增长点,而大量中小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则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寒意。
个人信贷市场的景象堪称这种分化的极致缩影。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个人贷款总额仅仅增长了1.72%,几乎陷入停滞。但拆开来看,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农业银行一家就贡献了全部上市银行个人贷款净增量的44%,表现一枝独秀。
更进一步说,六家国有大行是个人贷款增长的绝对主力。如果把它们从统计中剔除,那么其余几十家上市银行的个人贷款总额,实际上是净减少的。数据不会说谎,高达七成的股份制银行和半数的城商行、农商行,其个人贷款余额都出现了负增长。
曾经风光无限的信用卡业务,如今也成了上半年唯一收缩的个人信贷板块,应收账款余额下降了2.59%,连招行、平安这些昔日的信用卡巨头都在主动压缩业务规模。
这种“虹吸效应”不仅仅发生在贷款端,存款市场同样如此。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存款增速出现了回升,而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增速却在放缓。
这背后的原因很现实:一方面,经历多轮降息后,中小银行过去赖以揽储的高利率优势被大大削弱了。另一方面,居民的存款开始向理财产品分流。
对于大型银行而言,它们拥有强大的财富管理业务体系,流失的存款很可能只是换了个形式,通过非银机构存款的方式又回流到了自己体系内。
正如招商银行一位高管指出的,这些分流的资金并未离开银行体系,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又变成了同业存款。但中小银行就没有这样的“护城河”,流失了就是真的流失了。无论是资产还是负债,资源都在无可阻挡地向头部银行集中,市场格局正加速进入“赢家通吃”的阶段。
最后,让我们看看银行的风险状况,这里同样存在着一种“表里不一”的分流。如果你只看表面的数字,可能会感到一丝担忧,但深入探究其内在逻辑,却能发现一种信心的回归。
从表面上看,风险似乎在累积。58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2.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4.88%,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是一个市场普遍能看到的“坏消息”。
然而,一个更专业的指标——“不良贷款偏离度”(即不良贷款与90天以上逾期贷款的比值)却在讲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目前这个指标的均值为117%,虽然略高于110%的监管参考上限,但关键在于它的趋势是向下的。
这说明,银行正在逐步告别过去那种“过度审慎”的风险认定标准。以前为了安全,银行可能会把一些只是暂时逾期但还有希望还款的贷款,也提前划入“不良”的篮子里。现在这种做法正在改变。
这种变化,恰恰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银行对自身的资产质量开始“心里有底”了。它们不再需要通过过度分类来给自己增加安全垫,而是敢于更真实地面对资产状况。
当然,这种向常态的回归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利润产生影响,因为维持较高的拨备计提仍然是必要的。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会增强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并描绘出一幅更真实的资产质量画像。
另一个指标“不良逾期比”则进一步揭示了银行间的巨大差异。有些银行这个指标高达125%,说明其认定标准极其严苛。而另一些则低至30%以下,这背后是否存在美化报表的嫌疑,就引人深思了。风险认定,也成了银行间分流的一道分水岭。
结语规模与利润的分流、存贷结构的分流、市场格局的分流,以及风险认定的分流,这四重解耦共同勾勒出了中国银行业在低息差和弱需求环境下全新的生存法则。
过去那种靠铺摊子、追规模的同质化竞争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银行需要直面“大分流”带来的挑战,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结构,从粗放增长转向精细化管理。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些银行已经开始行动,将强化交易结算能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作为稳定低成本资金、穿越周期的关键。在这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中,谁能更快地找到新的平衡点和增长极,谁才能在分流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