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衫 | 你好,这里是天外天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7:56 1

摘要:有一天,当你不经意间在小红书上打开的标签时,看到旧式居民楼的蓝色玻璃,或是霓虹灯闪烁的诡异光芒,你是否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博主开始分享"城市废墟",那些荒凉破败的场所,却成了年轻人争相前往的拍照圣地。

▌核类美学在今日

有一天,当你不经意间在小红书上打开的标签时,看到旧式居民楼的蓝色玻璃,或是霓虹灯闪烁的诡异光芒,你是否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博主开始分享"城市废墟",那些荒凉破败的场所,却成了年轻人争相前往的拍照圣地。

▲废墟探险 来源:小红书搜索结果

从小红书的“城市废墟”打卡,到抖音上百万播放的废墟探险;从工业风咖啡厅的混凝土与金属网格,到年轻人热衷的末世感穿搭,核类美学正迅速渗透进我们的审美与日常。

无论是798的改造空间、集装箱咖啡厅,还是流行的解构主义设计,核类美学持续地重塑我们对美的认知。作为一种美学,它不只是设计风格,也逐渐变成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你可以回到过去,但那里已经没有人了 来源:小红书

▌核类美学是什么?

核类美学是一种以“核”为灵魂、以“阈限空间”为载体的超现实迷幻视觉风格。它一般建立在日常我们熟悉的一些场景之上,但会通过改变这些场景的逻辑、叠加时光质感、构建反差氛围等方式,向我们传递熟悉场景中的不同情绪。

▲超现实迷幻视觉风格 来源:小红书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往往处处紧绷,每天繁复的学业任务,不断弹出的社交消息和对未来的迷茫让我们仿佛被卷入现实的洪流,没有喘息的空间。而核类美学的画面营造了一种不同的氛围,提供了一个抽离的出口,一个不同的空间,这是我们和现实主动切断连接的视觉体现。这些常被忽视的空间因缺乏明确起止点,成为画面主体时,营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围,强化情感内核传递的情绪,构成核类美学的核心要素。

▌核类美学有什么特点?

核类美学通过在情感、视觉、逻辑和文化上的综合表达,运用了独特设计来传递情绪,其核心是情感锚点在阈限空间中的展现。为强化情绪传递,部分核类美学作品会选择具有特殊情感联想的空间作为载体,如医院、游乐园等。

在这张旧核的客厅照片中,褪色相片、反光的老式电视等元素构建出时间停滞的平静感,唤起追忆也带来怀念。

▲一种“不精致”的美 来源:小红书

在视觉上,核类美学是一种“不精致”的美,用不完美来体现出它本身的真实感。它常常摒弃了画面整洁完美,可能篡改日常场景,通过“非高清”为画面添加真实。比如怪核用低像素和暗色营造压抑感,旧核模仿老相册痕迹,梦核包含的美好甜美色彩。种种艺术形式,都能放大各类核类美学的情绪张力。

在逻辑表达上核类美学采用了反叙事与留白,并不交代各画面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了具有悬念的某一瞬间。大量的“留白”是核类美学逻辑表达的关键:它不强行赋予画面固定含义,而是将解读空间交给观者,引导人们代入自身经历与情感。

在下面这个房间里,纯白的空间中没有任何家具,只有顶部的灯光发出柔和却冰冷的光,画面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却能让观者在凝视中感受到一种孤独与迷茫。

▲与现实隔绝的 “情绪宣泄场” 来源:小红书

文化属性上,核类美学更多是年轻一代的“精神镜像,折射出他们复杂多元的精神世界。霓虹闪烁的故障艺术、充满赛博朋克风格的机械元素、无人问津的复古场景,在这些场景中,青年可以释放压力,实现自我疗愈。

▲ 梦幻场景的疗愈特质来源:小红书

▌“核”带我们去往哪里——梦境、童年、阈限空间

核类美学继承了一部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精神。它们时而会和超现实主义一样,试图描绘梦境、无意识活动,使用那些经典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同时也是梦的工作机制,比如机械和生物融合并置——凝缩,面孔的隐匿或错位——移置)来完成一种逻辑或者常理之外的非理性表达。

▲凝缩 来源:萨尔瓦多·达利《记忆的永恒》

▲移置 来源:玛格丽特《戴圆顶礼帽的男人》

核类美学具有一层怀旧底色。核类美学能用一股古老的超现实主义力量带我们去往梦境,但回溯一想,它同时还带我们回到了童年。

千禧年的电脑界面,父母婚房那种装修风格的房间,鲜艳颜色塑胶制成的气球、滑梯、海洋球,这些是梦核这颗纸皮包装硬质糖果外层的温暖的童年甜;失真的像素噪点,因各种原因变得空旷孤独的房间、游乐场,闪光灯反光过曝的刺眼高光,这些是被藏在甜味下的青涩的成长酸。

核类美学将你领进童年来,想激起的就是这种被遗忘的美好童年副产品,仿佛我们只要在这种怀旧中重复体验,就能弥补那种未曾掌控的遗憾(心理学上强迫性重复的模式)。

▲怀旧元素的作品 来源:小红书

核类美学营造着空旷与静谧。

“阈限空间”这个陌生又专业的词汇经常出现在核类作品的tag里和科普文本(就像本文)里,它被用来指涉两种状态之间的过渡空间。“过渡”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出现在核类作品中的走廊、过道等空间;二是意识与无意识、社交与独处这样的二者过渡状态。

因此,核类美学的“阈限空间”能提供这种特殊的空旷与静谧(想象一下在池核的大澡堂里放空自己),让我们得到疗愈式的宁静。

▲池核:空旷有水的阈限空间 来源:小红书

▌我们热衷于核的什么——以旧核为例

有时我们说不出来自己为什么被一种东西吸引,似乎这是下意识的反应,“似乎我对核类美学一见钟情”。但经过以上还原式的介绍,估计你也能针对这种热衷发表上一两句讲话了。

核类美学是凭借某种情绪营造出的空间,我们通过视觉进入情境,仿佛在寻找彼时彼刻的感受。我们热衷于这种寻找。

▲经典梦核作品 来源:小红书

也许我们确实找不到某一些东西,但我们可以找到长大后对时光的珍惜。通过旧核,我们会重新讲一遍长大的自己的视角下的童年故事,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承担起未来自己的故事。

▲ 过去的美好犹记于心来源:小红书

▌你好,天外天核

以上所说的“核”的种种,你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没关系,下面就让天天来带你,手把手地创作我们的“核”——“天外天核”。

创作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核”,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找到一个情感锚点。前文提到,核类美学的核心,是情感锚点在阈限空间中的展现。一如梦核的梦幻感、旧核的怀旧感,我们的“天外天核”自然也要选择一个情感锚点,从“情感需求”出发,明确它要承载的情绪、价值观或生活理想——这是避免核类美学流于表面的关键。

天外天核的情感锚点应该是什么呢?

▲看到琳琅满目的设备的新奇与兴奋 来源:澧有兰

是端起相机、放飞无人机的新奇与兴奋?是在社团中与伙伴们共同讨论、创作的激情?是写下第一篇文字、创作出第一个作品的满足与期待?是和伙伴一起去外拍的纯粹的快乐?是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同学们转发点赞、阅读量一点一点向上跳动时的激动与欣喜?

▲ 作品被同学们看到的激动与欣喜来源:“天外天”公众号

都有。真正的天外天核,是蕴藏于它们之中的“创造”与“联结”。

明确情感锚点后,我们要做的便是将其拆解为具体的“元素模块”,让它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感知、可实践的内容。

若问及一个天外天er,天外天的元素有什么?答案将会很多样:相机、点子文档、推送、文案、设计品、工位上的电脑……又或者是天外天云、天天、YY这些外在的视觉符号。

▲ 天天和YY 来源:天外天设计组

已经有了这些元素,我们便可以用这些元素,搭建我们的天外天核的视觉形象。

在天外天核里,我们可以看见一张张办公桌上摆放着各自的电脑、喜欢的书、心爱的玩偶与手办以及一些其他的杂物,电脑屏幕亮起,上面显示这尚未完成的推送与正在绘制的作品,旁边或许还有记着要做的事的笔记本与便利贴,远处还有几个正在讨论的同学……这般随意但具有真实的生命力场景、这般能让人一眼认出”这是天外天“的图景,才是真正的”天外天核”。

最后,便是在已经初步成形的“天外天核”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迭代,让这一个崭新的“核”,自内而外地沾染天外天的气息,成为属于天外天的独特风格。

其实所谓“核”,无非是我们向内心求索。希望天外天核能够让我们寻得创作时的那一分欣喜、找到友谊中的那一份联结。在创作里,看见自己对热爱的坚持;在友谊里,感受彼此扶持的力量。即使是离开天外天的大家庭,也会对天外天的“创造”与“联结”心存牵挂。

这份情感的沉淀,才是天外天核给我们最珍贵的答案。

▌结尾

核类美学的流行,绝不仅仅是一时的潮流风尚,它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们这一代人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感知。

▲ 日常窥见的核类美学 来源:Kkurani

真正的美学从来不是关于完美的,而是关于真实的;不是关于逃避的,而是关于面对的;不是关于一致的,而是关于独特的。而这种审美观念的流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最真实、最勇敢的表达——在一个越来越标准化的世界里,坚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的全部可能性。

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能够在废墟中寻找诗意,在裂痕中发现光芒,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而核类美学,正是帮助我们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

鳄梨 根号 小蹭澧有兰 布斯 / 撰文

天天的朋友们Kkurani/ 供图

恭恭子 布斯 / 封图

唐玉洁 / 审核

-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