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安地区目前有几百万人口,姓氏也是多种多样,但这些姓氏起源在哪里?是怎样繁衍扩散的?祖先经过了哪些迁徙?姓氏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这些情况我们往往模糊不清,由于六安地方志中关于宗族的记录很少,所以只能通过部分宗族的家谱,简单梳理一下六安姓氏的衍变史。
六安姓氏衍变史
作者:姚俊
六安地区目前有几百万人口,姓氏也是多种多样,但这些姓氏起源在哪里?是怎样繁衍扩散的?祖先经过了哪些迁徙?姓氏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这些情况我们往往模糊不清,由于六安地方志中关于宗族的记录很少,所以只能通过部分宗族的家谱,简单梳理一下六安姓氏的衍变史。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母系社会时期,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早期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氏是从姓衍生而来。
由于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而开始分散居各处后,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会保留姓以外,还往往以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官职等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因为“姓”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所以最古老的姓都是带有“女”字,中国上古八大姓为姬、姜、姒sì 、嬴、妘yún、妫guī 、姞jí 、姚。其中,姬姓是黄帝的姓,为周朝的国姓,姬姓在先秦时代演化出多个分支,如周、吴、郑、王、鲁、曹、魏等等,占《百家姓》总数的一半以上,姬姓可以说是“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汉族姓氏的起源。同样,其他七个古姓后来也发展出了很多的分支。
到了秦朝以后,姓和氏合二为一,“姓氏”成了一个统一名词,既代表“姓”,也代表“氏”,一直沿用至今。
六安姓氏的起源跟其他地方一样,有以国、封邑、官职、上赐为姓的,例如吴姓出于吴国;陈姓出自陈国;六安的江氏出自淮河岸边的一个江国;唐朝赐以李姓、明朝赐以朱姓;司徒、司马等以官职为姓;陶、屠、巫是因职业为姓。有一些是为了避讳而改姓的,例如因避讳汉文帝名刘恒,“恒”姓改为“常”姓;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另外,还有少数民族借用汉字改姓的,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等等。
以居住地为姓的宗族有很多,早期的姚姓,就是因为舜帝出生在“姚墟”而得姓;六安毛坦厂有一支“黄”氏,据《黄氏家谱》记载,他们先祖原来姓张,原籍在徽州婺源县,明朝初年迁到六安黄家墩,后改为黄姓;金寨的秦氏,是因为祖先居住在甘肃天水的秦城;叶集区姓“台”的人有很多,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山东嘉祥的澹台山,因此姓“澹台”,后来,复姓简化成了“台”姓。
以官职为姓的典型代表是“李”姓,它来自于皋陶。皋陶在禹帝时代曾经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他的后人继任了理官,因此姓“理”,古语中“理”和“李”通假,最终形成了“李”姓。
后来,皋陶被尊为六安国(蓼国)和偃国的始祖,其后裔繁衍出了皋李徐赵、伯益嬴秦、江黄马舒、裴甄谷利、费廉阮骆、英莒梁寥等二十四氏。
唐朝建立后,李唐皇朝认皋陶为李姓始祖,唐玄宗在天宝二年(743年),追封皋陶为“大唐德明皇帝”。
六安的人口,大部分由外地迁入,其中山东、河南、湖北、江西、江苏都有宗族迁入,以元、明、清三个时期迁入较多,迁居六安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仕宦随迁、政府移民、避兵乱、避连坐、爱异地山水、义门陈氏分庄、道阻落户等。
例如,六安的鲍氏家族,元朝后期(约1330年),始迁祖暹公自徽州棠樾来六安贡生署做学正,始定居六安;六安江氏始迁祖“思言、思明”自宋末端平三年(1236年),奉旨为六州乡邦统制,举家由婺源迁移至六安西。还有六安的夏氏,祖籍湖广长沙府益阳县,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因为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立下功劳,被封为六安卫指挥佥事,于是全家迁移到六安。
因为爱六安山水迁居的有汪立信家族,据《宋史·汪立信传》记载,汪立信的祖籍是徽州婺源,他的曾祖父“道六安,爱其山水,因居焉”,也就是说,他的曾祖父有一次经过六安,看到六安山清水秀,于是决定举家迁到六安定居。
因避兵乱而迁入六安的家族也很多,例如,舒城余氏“贤智二公避明季之乱迁于舒嗣”;龚氏“有贤明贤璨二公者遭元末兵燹自江右迁庐阳复来舒邑”;六安江氏先祖西汉君瑞公,原籍河南登封荣聚塘,“避莽乱徙淮”;六安匡氏始迁祖文正,元至正十八年避兵乱随父由江西庐陵县燕子岩匡家畈迁湖北罗田县,再迁六安县齐头山下;皖舒乌沙汪氏“世居江南歙州、绩溪等地,五代末为避兵乱,迁居江西,因遭陈友谅兵乱,元末從江西瓦屑坝,渡江而北至安庆,复迁至舒邑乌沙卜居”;六安的杨氏发源地为山西省,子孙因避乱多数自山西迁徙分散多处,其中有一支杨氏就到了六安。
还有一些家族是因为避连坐而迁居六安。例如,明太祖因胡惟庸和蓝玉两大案件株连九族;明成祖因方孝孺不愿为其起草即位诏书诛其十族等,在这些案件中,因为怕受株连,这些“罪臣”后人、远亲侥幸逃脱躲避他乡。据《霍山蓝氏续修宗谱》中记载,霍山的蓝姓就是奉蓝玉为一世祖,明初居庐州定远县,二世祖绪芥避难迁于霍山;另有六安的樊氏,据樊氏后人介绍,很可能也是因为“诸吕之乱”,为躲避株连迁居六安。
这些避祸的家族,在迁徙过程中很多改了姓,例如,霍山的崔氏,原本姓“王”,明朝时期为了躲避胡惟庸案牵连,而后改成母亲的“崔”姓;霍邱有一支“王”氏,原本姓“姚”,明朝“靖难之变”的时候,为了避祸改姓了“王”;还有六安南乡的一门“陈”氏,原本姓“徐”,是徐达的后裔,明朝的时候也是因为政治原因改姓了陈。
姓氏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六安姓氏衍变史,不仅可以了解姓氏宗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六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完——
来源:六安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