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省委主管主办的机关刊物《海峡通讯》2025年第17期(9月上)专题深度报道,“行见八闽·星火相传”西部片区大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报道以“青春漫行三原色”为题,分三篇揭示思政教育如何以红色信仰铸魂、绿色使命承接、蓝色梦想启航,展现新时代青年在闽山闽水
省委主管主办的机关刊物《海峡通讯》2025年第17期(9月上)专题深度报道,“行见八闽·星火相传”西部片区大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报道以“青春漫行三原色”为题,分三篇揭示思政教育如何以红色信仰铸魂、绿色使命承接、蓝色梦想启航,展现新时代青年在闽山闽水中学思践悟的成长轨迹。本期转发第一篇:青春漫行三原色·星火相传映天“红”。全文如下:
今年暑期,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的指导推动下,“行见八闽·星火相传”西部片区大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一批批学子从省内外各地踏上闽西这片红色热土,在历史的回响中寻找初心,在现实的映照中坚定信仰。本期文化栏目以“青春漫行三原色”为题,揭示思政教育如何以红色信仰铸魂、绿色使命承接、蓝色梦想启航,展现新时代青年在闽山闽水中学思践悟的成长轨迹,为全省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新范本。
星火相传映天“红”
文|本刊记者 李烁铃
左右更多
8月的闽西,青山叠翠,红土炽热。
在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一群来自龙岩学院的学生正在认真聆听讲解。“破草鞋、旧军号、苏维埃借谷证……看到这些,我深深感受到红军战士听党指挥、步调一致的铁律担当,还有人民倾其所有支援革命的无私情怀。”一名学生动情地说。
今年暑期,“行见八闽·星火相传”西部片区大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一批批学子从省内外各地踏上闽西这片红色热土,在历史的回响中寻找初心,在现实的映照中坚定信仰。
实践队队员们在三明市宁化县长征出发纪念馆进行“跨时空对话之书信朗诵”。(严鹭敏 摄)
01
躬身实践,扎根泥土之中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优良作风,在今日的研学实践中以新的形式延续。
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里,龙岩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实践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年毛主席就是用这种‘解剖麻雀’的方式,把才溪乡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00后”大学生小陈若有所思,“调查研究要沉下去,把一个个问题钻深钻透。”
带队老师在一旁补充道:“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不是简单参观,而是要思考:当年的调查方法在今天要怎么用?”为此,队员们现场拍摄了系列微党课、“青马学员说”等思政教育视频,用年轻人的语言解读革命历史。
“田野调查要蹚泥路、晒太阳,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队员们深入当地乡村振兴产业孵化中心、鸵鸟养殖基地等产业基地,一边用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对村民的访谈,一边总结才溪镇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数字化转型需求以及面临的挑战。“开发一套智慧养蜂系统”“物联网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立足学科优势,队员们在研学中不时迸发新想法。
短短四天,队员们黑了瘦了,但眼睛更亮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切实传承红色基因。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青年学生能坚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在深入调查研究中获得真知。”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秀香说。
研学实践被称为“行走的思政课”,是“教学做合一”的创新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解决了传统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让学生真正走出校园,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思政教育的内涵。”龙岩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中心主任丘志坤表示,研学实践通过“预学—共学—延学”三环相扣模式,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学、带着成果回。
02
信仰如炬,照亮前行之路
“出发!出发!出发!”在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观寿公祠前,一场庄严肃穆的模拟红军长征壮行仪式正在举行。来自湖南韶山的学子们喝下象征勇气与决心的“壮行酒”,手捧代表团结与希望的“团圆蛋”,高举有着照亮革命道路寓意的火把,沉浸式体验90多年前红军战士慷慨出征的场景。
“在韶山,我们听着毛主席的故事长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和他领导的红军如何从困境中奋起。”来自韶山的中学生喻雯婧在这场模拟誓师仪式中激动地说,“这种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念、开拓新路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松毛岭战地遗址前,广州大学学生郑范昱久久伫立,聆听着讲解员讲述那场惨烈的阻击战:“战士们用血肉之躯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争取时间,最终牺牲惨烈……”他望着残存的战壕,说:“站在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用生命诠释的信仰力量,这种震撼远非书本文字所能比拟。”
这些跨区域的研学活动,是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大力推进省际红色教育资源互联互通的创新实践。
“我们通过师资互学、学生互派、课程互享,充分发挥龙岩市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育人功能,加强与山东、浙江、湖南等国家级营地的互联互通。”丘志坤介绍,营地开发跨区域特色课程,让不同地区学生了解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据统计,今年以来,龙岩营地先后组织10批次学生(3852人次)赴山东、浙江、新疆开展研学交流;同时接待了15批次(18353人次)的外地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作为西部片区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牵头单位,龙岩学院充分利用广龙合作,与广州相关部门联合举办“重走红色足迹”跨省研学接力。“今年有200多名广州学子来龙岩开展研学实践,增强了本地资源的辐射力,让红色教育突破地域边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育人格局。”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吴珍平表示。
03
人民至上,初心永不褪色
“红医精神,就是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丁经纬参与模拟战场救护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理解。
在红色医院旧址,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的师生们开展了一场特别的情景教学。他们模拟战场救护、伤员转移,体验红医在艰苦环境下的医疗实践。“炮弹纷飞下,他们依然坚守医疗岗位,为革命事业和人民健康不懈奋斗,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担当。”丁经纬说。
“本次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实地体验+情景模拟’的立体模式,有效推动了学生的学思践悟,达到了预期目标。”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成吨表示,在实践中,红医精神对学生们来说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傅连暲“提着马灯救伤员”的场景、松毛岭战场救护的艰辛。“有学生在情景模拟后表示,未来希望参与基层医疗工作,像当年的红医一样,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技术守护群众健康。”
这样的实践与情怀感召,深深影响着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子。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郑炅欣通过VR看到红军渡江场景后,坚定了职业理想:“作为一名电力学子,今后我想为偏远山村架起稳定的输电线路,为人民服务。”龙岩学院师范类专业学生严鹭敏重走长征路后表示:“我感受到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倾其所有、奉献一切的家国情怀,我希望以后成为‘红色教育摆渡人’,把红色精神融入未来的教育工作中……”
红色情怀的本质是人民至上。从革命年代救死扶伤的红医,到今日守护灯火的电力新人,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04
红色圣地,回响时代之声
在西部片区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中,龙岩、漳州、三明三地充分挖掘闽西地区自然、历史、文化、科技资源,尤其是凸显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研发“星火燎原”“调查研究”“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红医精神”等10条主题研学线路,构建起“校地协同、区域联动”的思政育人共同体。
“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具有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郑邦华表示,“‘行见八闽·星火相传’西部片区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立足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圈层,引导学生在具象化的历史场域浸润与沉浸式的实践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参加研学实践后,一名中学生在研学日记中写道:“站在先辈们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我终于明白课本上说的‘红色基因’是什么。它是精神,是作风,是情怀,更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扛起的责任。”
记者手记
红,信仰的颜色,关于传承、坚守、激情。
脚踏闽西红土地,耳畔是青春的回响。从莘莘学子坚毅的目光中,从他们凝望战壕的沉默中,我真切触摸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信仰传递。实践队队员们喝下“壮行酒”、举起“团圆蛋”、 点燃长征火把,不是在模仿历史,而是在回答历史——这代年轻人,依然能够照亮一个民族的未来。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