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辛芷蕾在威尼斯捧起那座沉甸甸的最佳女演员奖杯时,很多人可能只看到了一个39岁女演员的逆袭故事,但掀开这层幕布,底下藏着的可远不止一部尚未公映的《日掛中天》那么简单。
当辛芷蕾在威尼斯捧起那座沉甸甸的最佳女演员奖杯时,很多人可能只看到了一个39岁女演员的逆袭故事,但掀开这层幕布,底下藏着的可远不止一部尚未公映的《日掛中天》那么简单。
这个奖项不仅是一个演员的荣耀,更是赵涛、舒淇等幕后推手,在国际舞台上运筹帷幄、合纵连横的权力宣言。
当奖杯光芒万丈,这背后究竟是谁在“撕奖”?谁又在左右命运的剧本?
很多人不知道,威尼斯这类A类电影节的评奖,有一个堪称“死磕”的规矩:主要奖项,得七个评委意见高度统一,最好是全体点头。
这就给了一种策略存在的空间,一种被圈内人称为“撕奖”的艺术,它不是胡搅蛮缠,而是一场有理有据的辩护,更是文化层面的“翻译”。
本届主竞赛单元评委赵涛,显然是此中高手。当一个评委铁了心只为某个候选人投票时,为了不让大奖流产,其他人就可能需要妥协。
而赵涛要做的,就是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们解释,这部电影、这个演员,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到底有多特别,有多重要。
这几乎是一种传承。梁朝伟在柏林当评委时,就曾为廖凡倾尽全力。他告诉廖凡,这个奖,必须为中国演员拿下来。你能想象吗?一个性格内向甚至有些“社恐”的人,在评审室里会是怎样的坚持。
再往前看,巩俐在戛纳力助王家卫拿下最佳导演,张曼玉在威尼斯则推动了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摘得最高荣誉。
这不是什么潜规则,而是一种“自己人”的联盟,一种在国际舞台上,将个人影响力转化为集体话语权的默契。所以,当赛前舆论普遍猜测赵涛会为辛芷蕾争取时,大家其实是在期待这一幕的重演。
赵涛,这位曾三次担任A类电影节评委,且每次都有华人获奖的“夺奖之神”,没有让人失望,她再次证明了,那些曾经担忧她英语水平、质疑她沟通能力的杂音,是多么多余。
而一座奖杯的重量,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里,会被瞬间放大到极致,最戏剧性的一幕,来自时尚圈,某家杂志在辛芷蕾获奖前,发布了一张群像封面,辛芷蕾的位置是躺在地上,一个典型的陪衬角色。
这个画面在奖项揭晓后,变得无比尴尬,可以想象,如果封面晚两天发布,版面设计几乎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前一秒还是背景板,后一秒就成了各大刊物争抢的单人封面。
这就是最直接的价值重估,残酷又真实。辛芷蕾凭借这座奖杯,几乎是“坐火箭”般地直接晋升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大花”行列。
这可是连“四旦双冰”都未曾达成的荣誉。一个80后华人女演员,头一个做到了。
更有趣的是,这场胜利也为赵涛自己正了名,就在2024年,她因为在某杂志的群像封面中位居中心,还引发过一些关于“凭什么”的讨论。
现在,答案不言自明。她的“资格”,恰恰就来自于这种能在国际舞台上为同胞“撕”下一座奖杯的强大影响力。这不再是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业权力资本。
然而,剥开权力和资本的层层外衣,你会发现,故事的内核依然充满了命运的偶然与戏剧性。
《日掛中天》这个角色,最初并不是为辛芷蕾准备的。据说,有多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女演员,都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了它。
现在回看,这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命运反讽,那些主动放弃的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她们错过的,是一个唾手可得的“威尼斯影后”头衔。这种懊悔,恐怕难以言表。
而辛芷蕾能“接住”这个机会,过程也充满了奇妙的偶然。她不是通过传统的试镜或者业内大佬的推荐,而是因为导演蔡尚君的妻子,也就是本片的编剧韩念锦,在家看了一档综艺。
没错,就是那档旅行综艺《花少5》,韩念锦在节目里注意到了辛芷蕾,才向丈夫推荐了她。一个不经意的遥控器选择,撬动了一个国际影后的诞生。
这打破了资源只在固定圈层流动的刻板印象,也凸显了“被看见”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随机。
当然,运气最终还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辛芷蕾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长期出演配角,甚至有过长达三年的沉寂期。
直到电视剧《繁花》的播出,才让她重新获得大众的广泛关注。这是一条漫长的积累之路,从配角到沉寂,再到口碑积累,最终与一个天大的机遇完美碰撞。
她曾经自嘲自己是“国际巨星”,如今,这句玩笑话成了最真实的注脚。
辛芷蕾的威尼斯封后,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一个人的胜利,背后是整个行业的运作逻辑。它告诉我们,在通往顶峰的路上,实力、策略、人脉,还有那么一点点谁也说不准的运气,真的缺一不可。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