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罗在9月10号那天,没憋住,直接在微博上“开炮”了。他大概是吃西贝吃得有点“上头”,冷不丁甩出句狠话:“西贝都是预制菜,还卖得死贵,恶心!”这话一出,可了不得。
最近这餐饮圈,可真是热闹得不像话。
这不,西贝和罗永浩这对“冤家”,愣是把一场原本可能悄无声息的行业暗流,给硬生生搅成了全国人民围观的年度大戏。
老罗在9月10号那天,没憋住,直接在微博上“开炮”了。他大概是吃西贝吃得有点“上头”,冷不丁甩出句狠话:“西贝都是预制菜,还卖得死贵,恶心!”这话一出,可了不得。
想想看,一个有着几百家店的餐饮巨头,被一个自带流量的“话题之王”这样公开点名,那火药味儿,简直能从屏幕里炸出来。
西贝这边创始人贾国龙听了这话,估计是气得拍桌子了,立马跳出来反击:“我们压根儿没预制菜这回事儿!要起诉!”
紧接着就是一连串“自证清白”的操作:开放后厨,让你看个究竟。甚至还放出话说,可以推出“同款菜单”,让你自己回家比对。
本来以为这样就能把老罗堵得哑口无言,谁知道老罗是什么人?他可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儿,根本不吃这套。他直接加码,悬赏十万块,就为了找个“西贝使用预制菜”的实锤证据。
得,这下子好了,原本可能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口角,一下子变成了全社会都在讨论的焦点。从微博上的唇枪舌剑,到直播间的你来我往,“预制菜”这个词,就这样被狠狠地摁在了聚光灯下,让老百姓们开始琢磨:我平时吃的,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其实西贝之所以敢这么硬气,说到底,手里是有点“底牌”的。
你想,2024年的时候,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专门发了个通知,里头白纸黑字写着:中央厨房加工出来的菜品,那可不算预制菜!在西贝看来,我光明正大,符合国家规定,你罗永浩凭什么指着鼻子骂我?
但问题是,老百姓不认这套啊。咱们普通人去饭店吃饭,要的是什么?是那份热气腾腾的“锅气”,是食材新鲜的口感,是厨师现场烹饪的烟火气。
你跟我扯什么“中央厨房”,什么“不算预制菜”的官方定义,我管你呢!我只要一吃,感觉没锅气,味道跟加热的料理包差不多,那在我心里,它就是预制菜!
就像有些人觉得卤味、速冻饺子都是预制菜,有些人又觉得中央厨房处理食材挺正常,这事儿根本就没个统一的标准。老百姓心里那杆秤,称的是“感受”,而不是“规则”。
西贝可能就是栽在了这一点上。他们原本想通过展示菜单制作流程,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结果呢?视频里一闪而过的“浓汤宝”、“大包番茄汤”,在网友眼里,可不就是“料理包”的铁证吗?
即便西贝家的招牌莜面是员工现场手工搓出来的,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也早就被各种嘲讽淹没了:“别管你预制不预制了,关键是我花着吃现炒菜的钱,凭啥让我吃你这加热菜?”
这就像你去菜市场,本想着买条活蹦乱跳的鱼回家做顿大餐,结果老板偷偷给你调包了条冰冻了好几天的死鱼。
你最生气的,不是鱼不能吃了,而是那种被愚弄、被欺骗的憋屈感。如今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反感,说到底,就是对这种“我花了高价,却买了次品”的不公平交易,积攒已久的不满大爆发。
那么,问题来了:西贝们为啥敢这么干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一套精明的“生意经”。中央厨房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美食工厂”。
食材集中处理、标准化生产、冷链配送到各个门店,这一下子能省下多少人工费、多少食材损耗啊!照理说,成本降低了,菜价也该跟着降下来,让老百姓也能跟着沾光吧?
可现实很多餐厅,一边享受着预制菜带来的成本红利,另一边却依然把菜价高高挂起。这就有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思了。
咱们看看“老乡鸡”是怎么做的。人家就聪明多了,大大方方地告诉你,哪些菜是预制菜,价格也压得亲民,结果反而赢得了一片赞誉,成了消费者心中的“良心企业”。
这道理很简单,就像你去买衣服,地摊上标着50块钱一件的衣服,你知道它就是地摊货,觉得划算。
但如果把这件衣服挂在精品店里,标价500块,然后告诉你这是“高端面料”,你肯定会觉得自己被当傻子了。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抵制预制菜,而是“花钱花得明白,花得清楚”。
现在很多餐厅的“小心思”就是:把预制菜当成一个“秘密武器”。通过工业化生产来节省成本,却又不乐意把这份实惠让利给顾客,还非要打着“现炒”的幌子,赚取高额利润。
西贝的门店开遍全国,规模做大了,可偏偏在“透明”这件事上,没怎么上心。当罗永浩一语道破“天机”,把这层窗户纸捅破的时候,消费者积压已久的怨气,一下子就全冲着它去了。
西贝或许不是第一个用预制菜的,但绝对是第一个被揪出来,还嘴硬不承认的。
这场轰轰烈烈的“罗西之战”,把全国人民的眼球都吸引过来了。但它真正吵出了什么呢?其实,它暴露了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两个核心矛盾:
第一个,是“价格与价值的错位”。
咱们去餐厅吃饭,除了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现炒的菜肴,带着锅气,食材新鲜,味道饱满,就算贵一点,大家也觉得值。
可如果我花了同样的钱,吃到的却是中央厨房送过来的、加热一下就上桌的半成品,那心里肯定会打鼓:“这钱花得是不是太冤枉了?”这种心理落差,才是真正让消费者不满的根源。
第二个,是“知情权的缺失”。
这事儿说起来,跟咱们去药店买药是一个道理。你有权利知道药品的成分、副作用,对吧?餐饮行业也该这样。
你用了预制菜,大大方方地告诉我啊!把这个信息明明白白地写在菜单上,让顾客自己去选择。想省时省事、对口味要求没那么高的,可以选预制菜。
追求现炒口感、更在意食材新鲜度的,就选现做菜。这才是真正的公平交易,也是对消费者最起码的尊重。
西贝现在最尴尬的地方,就是越想解释,反而越像在掩饰。他们开放后厨、展示流程,本意是为了自证清白,可在消费者眼中,那些恰恰成了他们使用预制菜的铁证。
不过话说回来,预制菜本身,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你看咱们平时吃的速冻饺子、火锅丸子,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多少家庭都离不开它。
预制菜之所以会惹来这么大的争议,症结就在于,当它悄悄地走进餐厅,尤其是那些价格不菲的餐厅,却又藏着掖着、不明不白的时候,消费者心里那份不舒服,才会被无限放大。
罗永浩这次的“硬刚”,反而像给整个餐饮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与其跟消费者在“什么是预制菜”上掰扯不清,不如老老实实地做到两点:
一是价格要透明,二是信息要透明。如今对于西贝来说,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罗永浩这个人,而是消费者心里那份对“花了冤枉钱”的零容忍。
毕竟,老百姓下馆子,图的无非就是吃得舒心,吃得明白。如果你连这点都做不到,就算赢得了官司,最终也必然会输掉最最宝贵的人心。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