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6日,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碧水兴农”突击队前往汕尾市城区捷胜镇石头村,首站,团队参观了汕尾新胜水产繁殖有限公司海胆培育暨科研繁殖中心基地,实地考察了海胆育种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情况,深入了解了这一珍贵海产品的科研培育与产业化发展现状。
海胆跃浪共富捷胜
碧水兴农队
第一站:汕尾海胆科研基地
7月6日,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碧水兴农”突击队前往汕尾市城区捷胜镇石头村,首站,团队参观了汕尾新胜水产繁殖有限公司海胆培育暨科研繁殖中心基地,实地考察了海胆育种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情况,深入了解了这一珍贵海产品的科研培育与产业化发展现状。
汕尾红海湾海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品质卓越的紫海胆,其肉质金黄、味道鲜甜,素有“海中黄金”的美誉。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正在建设南方地区首个海胆原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并探索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模式,推动海胆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此外,团队成员了解到,从育苗到成熟需要约两年时间,且海胆对海水盐度等环境条件要求极高,这使得规模化养殖面临巨大挑战。尽管如此,公司已成功培育出优质海胆,年销量达数万斤仍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科研团队正在研发参胆口服液、海胆酱等高价值衍生品,延伸产业链条。
此次考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汕尾海胆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不仅为当地渔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也为我国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二站:“海胆+”科技小院
参观完海胆培育基地后,团队前往石头村"海胆+"科技小院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此次活动为高校学子提供了深入了解海洋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案例。
左右更多···
“海胆+”科技小院作为汕尾市首个聚焦紫海胆全产业链发展的科技服务平台,开创了“政府搭台、高校支撑、企业参与”的三方合作新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充分整合了政策、人才和市场资源,构建起从科研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是城区省“组团式”纵向帮扶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广东省首个服务“双百行动”结对共建的海洋产业科技小院。
在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参观了海洋中药馆、海胆手工文创产品展览馆,深入了解了紫海胆的多重开发价值。据介绍,紫海胆的活性成分可用于研制抗癌及抗衰老产品,内脏可通过厌氧发酵生产生物能源,废弃的外壳经加工可制成各类文创产品,实现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捷胜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高校合作,重点推进海胆种苗繁育技术攻关、智能化养殖系统研发、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等工作。此次考察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为校企合作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三站:石头村村委会
7月7日上午,团队前往汕尾市城区捷胜镇石头村村委会,聆听村党支部副书记讲述这个海边村庄的奋斗故事与发展蓝图。
“几代人都靠海吃饭,特别是潜捞海胆海螺。”村党支部副书记介绍。依托优质海胆资源,石头村正积极谋划产业升级:建设海胆文化公园、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办加工厂,并通过展厅、电商和直播打响“石头村海胆”品牌。副书记展望道,品牌效应将带动餐饮、民宿和旅游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让村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这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产业融合”与“品牌化”实践课。
全村466亩耕地中,160亩已发包种植萝卜红薯,但80亩盐碱田曾长期荒废。“现在好了,”副书记指着桥头公园旁的地块说,“省农科院正帮我们改良技术。这片地未来将与规划中的海胆公园连片,发展农渔业观光,让‘荒地生金’。”站在改良中的土地旁,我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兴农”如何让不毛之地焕发生机。此次石头村之行,让我们不仅听到了海风里的奋斗故事,更看到了科技赋能、产业振兴为乡村带来的切实希望,深刻理解了基层工作的细致与韧性。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石头村的振兴发展注入了青春智慧与创新活力,也充分展现了华农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接下来,华南农业大学“碧水兴农”队将根据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的结果,并形成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与可行性建议,持续聚焦科技助农的落地转化与特色产业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营销与生态农业融合的新路径,为“百千万工程”的落地落实、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贡献高校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