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歌”“最后一课”——金陵中学溧水分校3分钟“校本微课程”天天有热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11:44 1

摘要:班的同学们排成两队,迈开步伐,走出教室。在学校南门小广场,他们立正,稍息,左右看齐,然后与领队老师挥手告别,互道一声“再见”……

本报讯(记者 孙陆培)下午5:50,初一(1)班的同学们排成两队,迈开步伐,走出教室。在学校南门小广场,他们立正,稍息,左右看齐,然后与领队老师挥手告别,互道一声“再见”……

在金陵中学溧水分校,这是师生们每天共同参与的“最后一课”。48支队伍依次登场亮相,成为校园周边的一道靓丽风景。散学仪式推行之初,学校只是出于安全有序离校、缓解交通压力的考虑,后来演变为致敬老师、展示班级形象的互动现场,常有接送学生的家长、路过的市民拍照打卡,分享至社交平台。

金陵中学溧水分校,创办于2017年9月。学校依托金陵中学集团化办学优势,秉承金陵中学“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区域教育标杆。学校党支部书记王敬怀介绍,人的一生很长,但初中阶段只有3年,稍纵即逝,他们将学生在校时间切分出若干“最小单元”,将日常行为转化为课程载体。散学仪式每天只有3分钟,但一个学年有200多天,初中三年,学校用600多场仪式,让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秩序意识、礼仪意识、感恩意识。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初二(1)班的李文轩同学分享了他对“最后一课”散学仪式的感受:“一开始觉得散学仪式就是走个形式,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它很有意义。每次和老师挥手告别,说‘再见’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感激之情。而且整个过程很有秩序,让我渐渐懂得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我的集体荣誉感,因为我们代表的是班级整体形象。”

据了解,金陵中学溧水分校在优化“大课间”活动之外,不断探索“小而美”的育人场景。下午第一节课,常常是学生的“犯困时刻”。音乐教师从“铃声叫早”中得到启示,建议校园广播每天午后开课之前播放一首歌曲唤醒、提神。校领导及时采纳建议,学生课程表从此每天多出三分钟的听歌时间——“每日一歌”。本来只是“我播你听”,渐渐升级为“你播我唱”“师生同唱”“全校合唱”,一些“特困生”也变成“百灵鸟”。“每日一歌”的曲目,师生自由点播,学校根据歌曲的思想性、传唱度和时令性敲定播放顺序。记者注意到,新学期的歌单上,有流行的《踏浪》《小美满》《骄傲的少年》,也有经典励志的《大梦想家》。

初一(1)班的黄天淇同学兴奋地向记者表达了他对“每日一歌”的喜爱:“我特别喜欢‘每周一歌’,以前下午第一节课总是困得不行,自从有了这个活动,听到喜欢的歌曲,一下子就精神了。而且大家一起唱歌的时候,感觉班级氛围特别好,每个人都很投入,我现在每天都盼着这一刻呢!”

3分钟,既能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也能悄然改变教育生态。校园里歌声多了,孩子们脸上笑容多了。南京最近一次面向全市七年级学生的综合指标测试,涵盖课堂反馈、课堂支持、校内作业、校外补课、课后服务、情绪控制和人际关系等16个方面,金陵中学溧水分校以全维度均衡发展成为区域教育样板。

学校校长杨新玉谈到了学校对于微课程设计的顶层思考。他表示,在当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大规模课程模式难以全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资源形态,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特点,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3分钟左右的微课程,打破传统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实现教育的无缝对接。”杨校长说道,“例如‘每日一歌’,看似简单的几分钟听歌、唱歌环节,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而‘最后一课’散学仪式,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学生安全有序离校,更重要的是将礼仪教育、感恩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日常的点滴行为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党支部书记王敬怀强调,学校在设计微课程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每一个微课程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编排以及实施方式的确定,都是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的。“我们要确保这些微课程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助力器。”他进一步解释道,“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深化微课程建设,不断挖掘更多具有特色和价值的微课程主题,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微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

在金陵中学溧水分校,这些3分钟的微课程正如同点点繁星,照亮着学生们的成长之路,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