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艺术中的“表演”与“真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1:30 1

摘要:一则某高校领导雨中看学生军训汇演的新闻,曾引起不少网友关注。网友的评价分为两派:一派持肯定态度,认为校领导坚持与学生共沐风雨,值得肯定;一派则认为,雨中搞军训汇演本身就是一种行为秀,没有什么必要。

一则某高校领导雨中看学生军训汇演的新闻,曾引起不少网友关注。网友的评价分为两派:一派持肯定态度,认为校领导坚持与学生共沐风雨,值得肯定;一派则认为,雨中搞军训汇演本身就是一种行为秀,没有什么必要。

这场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的关于“职场表演“的深刻讨论,在历史长河的政治剧场上从未落幕,所反映出的是权力场中永恒的真实与虚妄。

在公元589年的江都,两样也下了一场雨。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正带着一批人马在打猎,随从看到雨越下越大,就献给他一件油布雨衣。杨广很严肃地说:“士卒们都在雨里淋着,我怎么能一个人披雨衣呢?”他挥挥手让随从把雨衣拿下去,坚持和大家一起淋雨直到打猎结束。

这个被《隋书》所记载的细节,成为中国政治史上最经典的表演范本。这位后来以“大业“为年号的帝王,深谙“政治印象管理“之道。当时的太子是杨广的哥哥杨勇,而杨广一直盯着太子的位子,所以他非常注意树立自己在父皇杨坚以及官员们心目中的形象。他镇守江都十载,“每岁一朝”,每次到大兴述职的时候,车马侍从都非常朴素,一点也看不出来是藩王的仪仗。在京师的时候,杨广也拜访朝廷重要官员,礼极卑屈,表现得十分谦虚。甚至故意在杨坚面前摆放落满灰尘的琴瑟。

这些精心设计的场景,成功塑造出杨广“克己复礼“的政治人设,给杨坚及官员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都觉得晋王杨广为人朴实,谦恭有礼,非常值得信赖和托付。经过长期的表演,杨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取得太子之位并登上皇帝宝座。

但实际上,杨广是一个政治表演家,所有的表演都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于此。比如,明成祖时期的“三杨内阁“之首杨士奇,每逢灾年必布衣素食,在“表演”的同时也在推动“永宣之治“的制度改革;雍正皇帝不仅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得很简朴,而且在《大义觉迷录》中痛斥贪腐,这些行为与他推行“火耗归公“的财政革新相辅相成。

这些案例表明,政治表演也并非仅仅是哗众取宠、形象管理,若能与实质作为形成共振,便能转化为强大的治理能量。这正如现代政治学家埃德曼所说的:“政治仪式不是权力的装饰,而是权力本身的构成要素。”

在当代的治理实践中,这种“表演艺术”“形象管理”已经升华为领导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焦裕禄顶着风沙走访兰考农户时,身着褪了色的中山装,构成了人民公仆的经典意象;新加坡的建国总理李光耀,始终坚持用略显生硬的华语进行演讲,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动注脚;而山西大同市的原市长耿彦波,在古城改造中“灰头土脸“的现场办公形象,既是对传统“官威“的解构,也是对新型干群关系的建构。

这些现代案例生动证明,当政治表演、形象塑造与实干精神、公仆情怀形成“和弦“,就能奏响治理现代化的强音。

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社会、数字时代的舆论场,政治表演其实也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比如,某地官员“偶遇”市民的摆拍视频,就很有可能在网民“查元数据”的技术审视下,现出原形;一些精心设计的“访贫问苦”“亲民场景”,极有可能在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中沦为笑谈。

这种一切都在聚光灯下,一切都可能被解构的时代特点,倒逼着领导干部们必须重新思考:在全民皆抖音的透明时代、自媒体时代,捉弄政治呈现艺术恐怕不再像1500年前的杨广、300年前的雍正那么简单。

当代“政治表演”要想经得起聚光灯的照射、全媒体的解构,至少需要建立起五维体系来:一是表演场景必须具有持续性,二是表演内容必须关联具体政策,三是表演对象必须覆盖多元群体,四是表演效果要能形成治理闭环,五是表演主体要能承受得起必要的代价。正如能做到“雨中共淋“的校领导,如果能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师生的疾苦,致力于完善教学、生活设施,优化教育质量和学习环境,方能使即兴的“雨中秀”升华为制度化的育人实践。否则,很有可能像一些“网红干部”“形象打造大师”那样,很快翻车,沦为自媒体创作的调笑素材。

对于当代的各级干部们而言,升华“表演艺术”需要掌握这么三重平衡艺术:在形象塑造上,要平衡符号象征与实质作为,让每个政治场景都成为政策落地的前奏;在传播策略上,要平衡传统仪式与新媒体语境,使政治表达既保持庄重感又具有网感;在价值取向上,要平衡个人形象与集体认同,让领导者的“政治人设”真正成为组织文化的具象化表达。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太阳底下并没有什么新鲜事。从杨广的油布雨衣到现代校园的军训看台,政治剧场的灯光始终明亮着。真正的政治智慧、领导艺术,在于将精心设计的表演场景转化为做实事干人事的契机,把瞬间的“作秀”姿态定格为持续有所作为的起点。当领导者在雨中留下的不仅是融入群众、与民同苦的姿态,更是心系群众、解决问题的决心时,这样的“政治表演”方能超越赢得一时掌声、获得一片点赞的局限,成为深入人心的永恒光辉形象。

从历史到今天,雨都在不停地下。而那些在雨中“表演”的身影,终将在时间的长廊里显影出真实的分量——是转瞬即逝的姿态,还是润物无声的坚守,群众自会给出最公正的评判。这其实也就是政治表演、领导艺术的终极奥义:最高明的表演,恰恰是忘记表演的真挚;最动人的场景,往往诞生于对“作秀”的超越。

来源:熙熙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