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文艺创作春潮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1:23 2

摘要:“长安,是天下人的长安!”3月29日下午,西安话剧院话剧《长安十二时辰》在山东滨州大剧院上演,谢幕时,掌声雷动的剧场里,这句经典台词被当地观众反复念起。与此同时,西安话剧院“长安系列”的第4部话剧《长安的荔枝》已箭在弦上,将于今年5月在上海首演,开票不到一周,

话剧《长安号的笛声》剧照。

课本剧《诗仙李白》剧照。

“长安,是天下人的长安!”3月29日下午,西安话剧院话剧《长安十二时辰》在山东滨州大剧院上演,谢幕时,掌声雷动的剧场里,这句经典台词被当地观众反复念起。与此同时,西安话剧院“长安系列”的第4部话剧《长安的荔枝》已箭在弦上,将于今年5月在上海首演,开票不到一周,首轮票已基本售罄,确定将要加场。

以不同角度串联起各个时代下的国人情感,编织出一张纵横千年的长安精神图谱,叩问中华文明的根脉与未来:这是西安众多文艺院团的深耕与表达。

当易俗社的百年戏楼内,秦腔演员挥开衣袖,一句“把一个真天子昼夜巡营”的苍劲震落枝头海棠;当西安歌舞剧院的落地窗前,现代乐与古雅筝琴共鸣,惊起檐下春燕——这个春天里,从生活的表面碎片深入到时代的深层结构,从烟火生活到中华文化精神的表达,浸润着文脉之气的古都西安,正以“打造2025年文艺精品新创”作为犁铧,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耕出新垄。

古今交响:历史文本的当代表达

芳菲四月,晨光刚刚漫过西安城墙的垛口,易俗社古朴的排练场里已传来复排老戏《下河东》的铿锵唱腔。在老艺术家们的辅导下,90后青年红生演员袁冬冬,用心揣摩剧中赵匡胤的心境,调整“三十六哭”段落的呼吸节奏:“这哭音,高音不能炸,低音不能暗,行腔激越,要唱出悲中见壮的大气象。”

10公里外的西安话剧院排练厅,LED灯管在穹顶交织,融入大量电子元素并辅以民族音乐成分的音乐伴奏下,古今“职场人”正上演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演员们以现代舞般的肢体张力,演绎话剧《长安的荔枝》中“一骑红尘”的生死时速。历史与当下,在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西安戏剧人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始终贯穿着“以古鉴今”的创作自觉。导演李梦泽在阐述自己对《长安的荔枝》如何更好表达于当下话剧舞台时坦言:“我们剥离了历史外壳。剧中唐长安城中的李善德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可是这就够了吗?人,只有探寻到内心真正的自己,才能获得圆满和平静。李善徳在一路运输荔枝的过程中,经历的那些艰难险阻,让他看到了众生,也真正看到了自己。这才是这个故事里,我最愿意与人分享的感悟。”

这种思考在易俗社今春开启的经典剧目复排中同样深刻——《冼夫人》通过部落纷争、政治斡旋等情节,将“维护华夏统一”的古老命题,转化为多元文明共生的现代启示;《下河东》以灯光设计的黄沙投影,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观演体验,将宋初征战的忠奸斗争,升华为家国情怀的永恒叩问。

4月7日,在西安歌舞剧院,即将在本月底迎来公演的音乐剧《花木兰》(音乐厅版),正在做最后的彩排。创作团队为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注入新的灵魂,《花木兰》导演赵鹏尤其着重介绍了音乐剧“中西合璧,创新演绎”的特点,“我们这次以西方歌剧为载体,融入中国戏曲、舞蹈等元素,打造独特的‘中国风’音乐剧;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如电子音乐、交响乐等,增强音乐表现力和戏剧张力;舞台设计则融合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

作为饰演剧中“花木兰”的演员之一,李银更看重诞生在西安的全新《花木兰》,对人物内核的当代解构,“花木兰的身上,有尽忠、持勇、存真。这六个字,对当代人同样一生受用。”

破壁求新:传统艺术的创新演绎

4月7日,走进西安市说唱艺术团的排练场中,眼前一片诗情古韵:该团2025年曲艺课本剧系列《诗仙李白》《三国笑传之联盟风云》的排演、打磨已全面开启。当演员们以陕西快板的独特节奏,在韵律中演绎一代诗仙的人生故事;当孙权、刘备联盟对抗曹操的故事,被融入相声、快板、评书、陕西快书为一体的欢乐舞台,排练场化作流动的历史长卷,让中华传统曲艺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完美交融。

“古老的曲艺艺术不该是陈旧的‘展品’。”西安市说唱艺术团业务副总经理杨锦龙告诉记者,2022 年起,西安市说唱艺术团启动打造的曲艺课本剧系列,《草船借箭》《武松打虎》《木兰从军》……一部部课本剧将古文、成语典故、传说故事等内容,运用曲艺剧的形式风趣诙谐呈现,让传统艺术与美育教育相融共生,“当孩子们在剧场中快乐感知‘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后,能到西安城的春景中寻找诗中意象,传统文化才算真正活在血脉里。”

立足本土文脉,让厚重文化的年轻化表达破壁求新:这一点,在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呈现出更天马行空的形态。作为西安儿艺90后的年轻编剧,王艺璇最近正忙着为一部名为《唐妞驾到》的新剧打磨剧本。这部儿童剧,已被列入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将以国内超人气文化IP“唐妞”为主人公,以唐诗为背景,串联起大唐风俗、服饰饮食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属于中国孩子自己的戏剧IP。

“这部儿童剧,最勾起我创作灵感的地方在于,它将是一部开创中国儿童剧领域沉浸式多空间的儿童剧。”虽然目前还不能过多“剧透”剧目内容,但王艺璇也跟记者透露,在演出形式方面,《唐妞驾到》将践行“轻硬装、重意境”的舞美理念,搭建大唐时空、现代空间、诗歌世界等多重戏剧情境,让小观众与大观众们在儿童剧世界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和沉浸式体验。

“从大唐西市的胡商集市穿越至终南山巅的云海,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的儿童剧,为童心世界更好重构盛唐气象。”王艺璇说。

西安戏剧人的文化自觉,早已超越剧场物理空间的边界——记者了解到,《唐妞驾到》还在勾勒研学规划,通过“动起来的语文课堂”“课本里的唐诗”等“戏剧+文旅”的融合模式,将沉浸式体验转化为文化传承的活态链条,让传统文化从舞台更好走向少年儿童的生活。

根系沃土:忠实践行着守正创新

在2025年西安市豫剧团的剧目排演单上,复排《金山寺》是重中之重。这部由“现代豫剧之父”、该团创始人樊粹庭在20世纪40年代,根据白蛇故事改编的豫剧,也是“豫剧皇后”、陈派艺术创始人陈素真大师的早期代表剧目之一。

光阴如梭,当再度翻开《金山寺》的剧本,陈派再传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徐俊霞在今年担负起了该剧的剧本整理、改编与导演工作。她将与她的弟子——陈派第四代小花们,以及西安豫剧团一众年轻演员,让千年爱情民间传说以豫剧为桥,与戏迷心跳同频,再现尘封时光中的经典璀璨。

“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回归到中国戏曲本体上来,让曾经的经典成为当今的经典,根基在于忠实践行着守正创新,用固本求新、文化自信自强理念去实践。”徐俊霞抚摸着剧本感慨,“根系沃土,应该让传统基因在新时代血脉中延续。”

同样是根系沃土、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在西安话剧院“天下长安”系列中生长出与时代接轨的新枝蔓——《长安十二时辰》重构盛唐气象,踏遍20城传递盛唐气韵;《长安号的笛声》汽笛穿越时空对话,沿中欧班列路线走向世界;《长安第二碗》中,舞台转盘将四十年市井烟火凝于一碗泡馍的热气蒸腾;《长安的荔枝》以传统肌底与赛博视觉“混搭”即将开启全国之旅……

当历史与现实的镜像重叠,千年长安的烟火气与时代脉搏跃然台上,这座古都的文化基因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裂变新生:既站在历史之中,引入自然的、精神的书写维度;也站在时代内部,讲述日常和奋斗,文明与对话——这样的舞台书写,大有创作的广阔空间。

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2025年的重点排演项目《奇迹》,正是这样一个佐证——《奇迹》以时代为经纬,在人工智能语境下织出当代青年群像和对于生活的初心。在这部剧中,经典抛接、吊环等高难度技巧,被创造性转化为人物内心语境的外在体现,作品既深掘“平凡即奇迹”的生命体悟,垒起奋斗者的精神海拔;更以多元艺术语汇搭建文明互鉴之桥,让拉丁舞步与百老汇节奏碰撞出丝路文明的当代和鸣,“我们希望通过将身体技巧与情感叙事深度融合的尝试,让杂技艺术跳出纯技术展示的窠臼,成为城市精神的动态注脚。”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团长张权说。

暮色中的三意社,主创人员正在为即将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微短剧《火焰驹》做最后的审检工作——这部秦腔百年经典,在西影传媒的助力下,于去年底正式“破圈”微短剧领域,成为第一部微短剧秦腔作品。

华灯初上,西演·青年团排练厅的日光灯下,汗湿的练功服与写满批注的剧本堆叠成山——这里没有宏大的宣言,只有年轻的艺术家们对每段唱腔、每个动作、每抹神情的极致打磨。

当大雁塔檐角的铜铃在春风中轻响,人们听见的不只是历史的余韵,更有文化基因裂变新生的清音。从秦腔程式化表演的数字化解构,到儿童剧沉浸式体验的教育转化;从历史IP的现代化转译,到传统技艺的情感化叙事——在这座永远年轻的长安城里,艺术的新芽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文/记者 孙欢 图/记者 尚洪涛)

来源:西西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