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最近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智电技术再次成为世界汽车舞台的焦点。但就在行业惊叹于中国智造速度与实力的同时,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却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论调,称中国电动车技术在重塑全球汽车设计,“China Inside”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在最近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智电技术再次成为世界汽车舞台的焦点。但就在行业惊叹于中国智造速度与实力的同时,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却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论调,称中国电动车技术在重塑全球汽车设计,“China Inside”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报道把这一趋势类比于上世纪90年代“Intel Inside”的营销口号,认为中国车企正在把电动化的底层架构、智能化的软硬件方案像英特尔CPU一样“打包售卖”,让海外厂商可以直接使用并快速推出电动产品。即便是预算有限、产量不大的厂商,也能借此完成电动化转型。
文章还列举了多个案例:奥迪在中国伙伴的支持下,仅用18个月便推出了E5 Sportback;雷诺依托东风平台开发Dacia Spring和Twingo;零跑与Stellantis的技术授权合作;大众选择小鹏的电子架构和软件方案。报道甚至援引专家的观点称,采用中国现成的电动化底盘和软件,可以为跨国车企节省数十亿美元和数年的研发时间,从而帮助它们追赶中国品牌的脚步。
乍看之下,“China Inside”似乎是对中国智电技术先进性的“褒奖”。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表述却并不严谨,甚至存在“捧杀”的意味。因为其在刻意强化中国供应链与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淡化了跨国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的价值与努力。
尤其是当这一说法被部分媒体刻意放大解读为中国技术“换壳”、“贴标”,更是严重忽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的复杂性,也贬低了跨国车企在合作中的把控能力。要知道,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投放的电动车,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套用所谓“China Inside”模式就能完成,而是多重技术协同与体系化管控的结果。
要理解这个逻辑,就必须回到“Intel Inside”背后的时代背景。当年,英特尔作为处理器厂商处于B2B2C(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ustomer)模式中,其对于电脑厂商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为了提升市场地位,英特尔选择直接影响消费者,通过在电脑机身贴上“Intel Inside”的标签来塑造市场认知,让消费者认为一台好的电脑必须有英特尔的处理器。
这一策略在当时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英特尔借助消费者的选择反向推动了电脑厂商的采购。但随着苹果自研M1芯片和AMD锐龙等竞品崛起,英特尔也逐渐丧失了一定的竞争优势,“Intel Inside”的光环也随之褪色。这也恰恰说明,单纯依赖某个核心部件的“标签”,并不能构成长期竞争力。
放到今天的汽车产业,简单照搬“Intel Inside”的逻辑来解读中国智电技术,甚至把这种合作关系归结为“Inside”与“Outside”的二元对立,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误读”和“曲解”。众所周知,电动汽车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包括电池、电驱、电控在内的核心三电系统,同时还涉及电子电气架构、智能辅助驾驶、人机交互等软硬件深度融合。即使是跨国品牌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引入中国合作伙伴的技术平台,也并不意味着其真正丧失了对产品的主导权。
实际上,跨国车企依然要遵循其全球统一的研发、质量与认证体系,确保产品符合其品牌标准与安全要求。从零部件筛选到软件开发,再到外观内饰设计与市场定位,都不是“Inside”或“Outside”能简单概括的,跨国品牌也并不会因为采用了中国的智电技术就彻底沦为“Outside”的一方。
更重要的是,跨国品牌在产品端的基因和灵魂依然清晰可见。以奥迪为例,即便其在最新的奥迪E5 Sportback上大量使用了中国本土化技术,整车外观依旧延续了奥迪家族化设计语言,内饰布局仍然贯彻品牌哲学,驾驶感也保留了德系车经典的底盘调校,让用户时时刻刻能够感知到“这是一辆奥迪”。雷诺、大众等品牌同样如此,它们不会放弃全球设计符号和品牌价值传承。而这些跨国品牌之所以愿意与中国伙伴合作,是因为其意识到中国市场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的领先趋势,以及中国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与前瞻性。其合作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强强联合实现快速迭代与本土化适配,而不是单纯地靠“拿来主义”来实现“套壳”转型、“贴标”上新。
据业内人士透露,跨国车企和中国车企的合作远比单纯的“买卖”关系复杂得多。其合作形式既包括技术授权,也涉及平台共研;既有本土化研发团队的深度参与,也有跨国总部对产品定义的严格把控。双方在合作中会基于市场需求和战略考量,决定哪些部分由中国主导、哪些环节由跨国总部主导,最终产出的产品更是一种多维度博弈和协同的结果。
因此,业内人士也指出,这种合作模式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China Co-Creation(共同创造)”。因为只有在联合创新、共同研发的模式下,才能真正实现“1+1>2”。其中,中国车企提供了在电动化、智能化上的快速突破能力,跨国车企则贡献了全球体系化的研发经验、品牌基因和质量标准。两者合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甚至可以说,把跨国品牌与中国技术简单剥离,“不是坏就是蠢”。
在智电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新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贴上某个技术“标签”,而是能否通过合作真正理解市场、满足需求并实现价值。面向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注定不再是一家车企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开放合作、共创共赢的长期博弈。
换句话说,汽车产业的未来不在于“谁是Inside、谁是Outside”,而在于“谁能与谁强强联手”。只有在这种共创模式下,汽车产业才能在不确定性与竞争加剧的环境中找到新的平衡,并迈向真正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汽车预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