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近年来,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河州“非遗”文化正逐渐走进临夏市各大校园,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近年来,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河州“非遗”文化正逐渐走进临夏市各大校园,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临夏葫芦雕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葫芦文化中一颗灿烂明珠。葫芦取其谐音为“福禄”,代表福禄、吉祥,是临夏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近日,记者在临夏市第三中学的非遗社团看到,老师正在讲解葫芦雕刻的悠久历史与独特技艺,向学生们展示传统葫芦的雕刻技法。只见他手持刻刀,专注而娴熟地在葫芦上舞动。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图案便跃然“葫”上。据了解,该葫芦社团在传授非遗技艺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也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临夏市第三中学教师 朱辉:我从小就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在学生时期就开始学习葫芦雕刻技艺。我们学校的葫芦雕刻社团成立后,从一开始的8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提升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真正让传统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
临夏市第三中学学生 马嘉轩:我对雕刻之类的工艺非常喜欢,经常雕刻一些小物件,到了初中之后我毫不犹豫的加入葫芦雕刻社团。在这个社团内,我了解到了葫芦雕刻是临夏的一项非遗文化,也是雕刻技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堪称“临夏一绝”。雕刻的过程,不仅让我内心变得平静下来,还让我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下午4点,记者走进临夏市八坊小学时看到各社团课程和活动缤纷上演:操场上,爱好篮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体育运动的孩子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身姿矫健,与伙伴们一同在校园里恣意奔跑;教学楼内,孩子们正专心致志地雕刻蛋雕、捏泥塑……“做蛋雕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细心,要先抽空蛋液,然后在蛋壳上面构画好字或图,再用刻刀一点一点刻画,动作要轻巧有力……”社团老师介绍道。蛋雕社团里,同学们一点一点地在蛋壳上雕刻着,时而轻柔刮擦,时而用力刻画,不一会儿,原本平淡无奇的蛋壳上便渐渐显现出各式各样的图案。
泥塑社团里,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们用一双巧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快就创作出一件件生动活泼的泥塑作品,有动物花草、卡通人物,还有抽象作品、装饰品等。
临夏市八坊小学副校长 赵红霞: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我校以“面向全体、彰显个性、培养兴趣”为宗旨,从2017年扎实开展蛋雕、泥塑、棋类等18个社团活动,孩子们逐渐学会了蛋雕和泥塑的技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非遗保护意识,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热爱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
临夏市八坊小学学生 马宇涵:我在泥塑社团已经学习3年了。在社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对非遗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制作泥塑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我的专注力,还让我对临夏的非遗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我希望通过我的一份小力量把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在临夏市的各大校园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种子。相信在美育的浸润下,非遗文化将在青少年一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临夏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