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排程总混乱?两小时搭建自动排产系统,效率提 40%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7:06 1

摘要:订单一多,计划就乱客户催得急,业务部把订单往前插生产现场接到排程单,正准备上机,又被通知:“这单先停一停,换成那单先做。”结果机器刚停下,又发现设备不够用,只能把单子往后挪。

“怎么又改计划了?!”——这是很多工厂车间每天的常态。

订单一多,计划就乱客户催得急,业务部把订单往前插生产现场接到排程单,正准备上机,又被通知:“这单先停一停,换成那单先做。”结果机器刚停下,又发现设备不够用,只能把单子往后挪。

一天下来,生产排程表被改得面目全非。老板焦虑,业务催单,车间主任在现场干脆拿着笔直接改打印出来的表格,工人们更是无所适从。

很多企业的生产排程靠的还是人工经验,Excel 表来来回回改,结果是:

有的设备任务堆成山,加班到深夜;有的设备几乎没活儿干,闲置浪费;订单优先级全凭谁催得凶,缺乏标准;实际执行和计划严重脱节,客户交付风险很大。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最后我们决定试一试零代码平台。没想到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把一套自动排产系统跑起来了。

效果很明显:效率提升 40%,计划有章可循,设备利用率更均衡,车间的执行也稳定了。接下来和大家详细拆解一下。

要解决问题,先得看清问题在哪。

第一,订单优先级没标准。 大多数公司都是“客户催谁,谁的单就先做”。结果是急单插单不断,原本排好的计划完全被打乱。

第二,设备负荷靠经验判断。 设备有多少产能,能不能接住订单,很多车间主任都是凭经验拍板。“这台机器一天大概能做 300 件”,但到底能不能做到 300 件?有没有考虑维护时间?有没有考虑换模换线?答案往往是“没算过”。

第三,排程表靠人工更新。 Excel 看似方便,但一旦订单多、设备多,改动频繁时,Excel 就成了灾难。更新不及时、公式出错、表格版本混乱,都是常见问题。

于是,订单一多,排程就必乱。

要解决排程混乱的问题,可以从这三个核心模块出发设计:订单优先级设置模块、设备负荷监控模块、自动排程计算模块

排程混乱,往往从“先做哪个订单”开始。

我先建了一张订单信息表,包含几个核心字段:客户名称、交货日期、订单数量、客户等级、紧急程度。然后设定一套规则,让系统自动算出一个“优先级分值”

比如:

交货日期越近,分值越高;客户等级越高,分值越高;标记了“加急”的订单,额外加权。

这样一来,系统自动给每张订单排好先后顺序,不再靠业务员喊,不再靠车间主任临时决定。

效果就是,所有人都清楚:这单为什么优先,这单为什么可以延后。计划更有依据,减少了“拍脑袋”的插单。

我建了一张设备台账,里面记录了每台设备的属性:最大产能、班次安排、维护时间、换模时间。每当有订单分配到设备上,系统自动计算该设备的负荷率。

比如一台设备理论产能是 1000 件/天,现在分配了 800 件订单,负荷率就是 80%;如果分配了 1200 件,就会显示超负荷。

我还做了一个可视化看板,把所有设备的负荷率用不同颜色标出来:

绿色表示负荷合理;黄色表示接近满负荷;红色表示超负荷。

这样,生产经理一眼就能看出哪些设备太忙,哪些设备还有闲置产能。排产的时候就可以合理调整,避免有的机器爆满、有的机器空闲。

最后一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就是自动排程计算

系统根据订单的优先级和设备的负荷情况,自动生成最优的排程方案。具体逻辑是:

按优先级高低分配订单;匹配合适的设备;避免超负荷,尽量均衡产能;如果有新订单插入,系统实时重新计算,自动调整后续排程。

排程结果以甘特图或日历表的形式展示:哪台设备、哪天生产哪个订单、计划产量是多少,一清二楚。

这比人工用 Excel 拉表强太多了。人工排一份表,可能要花半天时间,而且一旦有插单就得全部推翻重来;系统自动排程,几秒钟就能出结果,还能随时动态调整。

上线以后,车间的变化非常明显。

首先是效率提升了 40%。以前计划员每天花大把时间在 Excel 上更新,现在只要导入订单,系统自动算出结果。计划调整从“半天”缩短到“几分钟”。其次是订单优先级有了依据。业务部催单的时候,不再是“谁声音大谁优先”,而是有一套清晰的优先级评分。即使要调整,也有据可依。再就是设备利用率更均衡。以前总是有的设备爆满、有的设备闲置,现在通过负荷监控,设备的任务分配更合理。生产效率整体提升,员工加班少了,现场抱怨也少了。最后,客户交付更稳定。以前动不动改单、延迟交货,客户体验差;现在计划更稳,交付更准,客户满意度提升不少。

这次搭建最大的感受是:排产其实不需要很复杂的算法,关键是把几个核心点抓住。

优先级解决了“做哪个”的问题;设备负荷解决了“能不能做”的问题;自动计算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把这三点串起来,就能形成一个高效、可执行的排产系统。

另外,别想着一步到位。两小时能跑起来的版本,先解决最核心的问题,让车间能顺畅执行;等系统稳定后,再慢慢扩展,比如和库存联动,提前判断物料是否齐备;或者和 ERP、MES 对接,让订单信息自动流转。这样系统才会越来越完善。

来源:简道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