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拱墅区浙工大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小型发酵罐内微生物正在“辛勤工作”。同时,在华东医药车间里,自动化的生产线也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据华东医药生命科学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华东医药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斩获国内首张药证,生物类似药利拉鲁肽填补国内GLP-1
在拱墅区浙工大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小型发酵罐内微生物正在“辛勤工作”。同时,在华东医药车间里,自动化的生产线也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据华东医药生命科学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华东医药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斩获国内首张药证,生物类似药利拉鲁肽填补国内GLP-1类减重药物空白,降血糖药物阿卡波糖生产规模和产能全国第一,百令胶囊单品销售额累计数百亿。
今年8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非在拱墅调研时,走访了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政校企合作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情况,对政校企三方合作成效给予肯定。
近年来,拱墅聚焦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两廊联进的中心枢纽,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工作,大力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走出了一条务求实效的产创科创结合新模式。
浙工大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由拱墅区人民政府、浙江工业大学、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组建,围绕智能生物制造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转化研究。作为拱墅区首个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政校企联动”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为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物经济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研究院是‘院士领衔+创新转化’模式下教科人一体化的创新实践案例之一,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目标,构建了‘源头创新-概念验证-项目孵化-产业落地-加速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体系。”研究院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浙工大地方研究院之一,如今这里已成功孵化了7家合成生物学科技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院院长郑裕国看来,放眼长三角,一条千亿级合成生物制造大走廊已经悄然成型,研究院正是这条产业巨龙腾飞的关键支点。“这条绿色产业带横贯长三角:以杭州拱墅为中心,西至河南,东抵舟山群岛,北拓沪苏皖,长三角合成生物制造大走廊已经初具规模,2024年年产值近千亿,且规模还在持续扩大。”郑裕国院士如此描绘这幅宏伟蓝图。
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当下,如何将先进的技术真正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早在2022年,杭州市提出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之际,生物医药就是重要一环。拱墅区对标对表,将生命健康产业纳入“1+4”产业主赛道,并积极引育生物医药、数字医疗、医药流通、医美健康等细分赛道产业链优质项目。
今年的拱墅区两会提到,要构建以浙大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港理大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浙工大未来技术研究院、浙大城院边缘智能创新研究院、浙工大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在不久前的拱墅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推进会上,强调了要贯彻落实省市委全会部署要求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非调研拱墅讲话精神,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大力构建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拱墅区持续深化科创产创融合,全力推动五大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质增效。截至目前,五大研究院累计实现研发投入1.04亿元,入驻企业116家,引进博士116人,申请发明专利119项,各平台及入驻企业社保缴纳803人。五大研究院共有与企业联合科研项目22项,市场需求开放立项38项,其中6项已结题,1项将于近期达成重大成果交易签约。
据了解,拱墅区还以“伙伴计划”为核心改革抓手,有效整合高能级平台的科研优势、龙头企业的产业转化能力及投资机构的资本优势,大力推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目前,浙大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与省通服共建“宸枢数智工程联合创新实验室”,发布第一期“以研代工”项目;浙工大未来技术研究院与省环保集团、浙工大环境学院成立“绿色能源与低碳技术联合实验室”,发布“双创融合”联合攻关项目,两家研究院已被列为省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当前,五大高能级科创平台已从初创建设期转入提质运行新阶段,我们也将持续推进保障平台各项要素集聚,更好赋能产业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总结推广浙工大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经验,完善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推动更多研究院成果转化落地。
投资力量汩汩涌动,产业生态不断升级。当下的拱墅,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了肥沃的土壤,激发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未来,拱墅区将进一步树牢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谋发展的鲜明导向,持续走好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深入建设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拱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