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最怕的,往往不是“甜”,而是“忙”。不少人总觉得‘活动活动’有益健康,可在某些情况下,过度劳作、频繁活动反而可能成为健康隐患的‘导火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糖尿病患者宁愿躺着休息,也不要频繁做的几件事,并从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角度,为您揭示一些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坑”。
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有一种“勤快病”——一天到晚离不了扫地、做饭、接送孙子、买菜,恨不得把一整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但你知道吗?长时间站立或者走动,并不等于科学锻炼,反而容易引发下肢血液循环障碍。
糖尿病人本身就容易出现下肢供血不足,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长时间站立或走动,会加重脚部的压力负荷,增加足部溃疡的风险。
一项发表于《糖尿病研究与临床实践》期刊的研究指出,长期站立工作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是普通糖友的2.3倍。[来源:DiabetesResearchandClinicalPractice,2021]
特别是在地铁口摆摊、超市收银、家政钟点工等常年需要站立的职业人群中,这种情况更突出。
医生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锻炼要讲究“动静结合”,每次运动控制在30~60分钟,以轻中度为主,休息间隔要足够,避免“站成柱子,走成铁腿”。
“我白天没时间锻炼,晚上跑个步总行吧?”很多人把锻炼时间延后到晚上九、十点甚至更晚,殊不知,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个“慢性自杀式作息”。
熬夜不仅扰乱了人体的生物钟,还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节律。
晚上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本来就比白天低,一旦作息紊乱,更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剧烈,诱发低血糖或高血糖事件。
现实中,倒班工人、夜班护士夜班护士、出租车司机是糖尿病高发的“隐形群体”
2019年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上的数据表明,长期夜班工作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42%。
医生建议:不如在清晨血糖较为稳定的时段进行轻微活动,例如散步、拉伸、慢骑自行车等,既不会影响睡眠,也更符合糖代谢的自然规律。
“医生,我每天都吃全麦面包、五谷杂粮,怎么还胀气、拉肚子?”
这是很多糖友的共同困惑。
粗粮虽好,但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确实有助控糖,但过量摄入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尤其是对于合并肠胃功能减弱的老年糖友,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甚至营养不良。
医生建议:粗粮控制在每日主食的1/3左右。
比如一碗饭里,三分之一是糙米、红豆、燕麦,其余还是要搭配白米饭、鸡蛋、豆腐等易吸收食材。
冷知识一则:你知道吗?有些糖尿病患者长期吃得太“清淡”,反而导致了“营养不良性高血糖”——身体缺乏蛋白质和热量,胰岛素“孤掌难鸣”,结果反而血糖越来越高。
“我吃了三种降糖保健品,怎么血糖还是高?”
有些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道路上一不小心就“走火入魔”,听信各种“神药”、“秘方”,甚至长期服用含有苦瓜素、桑叶提取物、黄连素等成分的保健品。
这些成分虽然在部分小规模实验中显示出一定的辅助降糖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更可怕的是,部分保健品含有违禁降糖西药成分(如格列本脲),一旦盲目服用,可能引发严重低血糖。
医生建议:降糖这件事,还是要靠科学的药物、饮食、运动管理三管齐下,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2022年《健康时报》曾报道过一位来自江苏的糖尿病患者老赵,53岁,平日爱干家务,闲不住。
觉得“多干点活,血糖能降得快点”,结果在一次长时间擦玻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低血糖昏厥,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
医生后来指出,老赵在未进食的情况下剧烈体力劳动,加上服用了降糖药物,导致血糖迅速下降,出现了意识模糊。
这件事提醒我们:糖尿病人的“动”必须在“吃”和“药”的基础上科学进行。
否则,就像没上油的车轮,用力越猛,磨损越快。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很多糖友在控制血糖时,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 误区一:越运动越好。
· 其实,运动量要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和【服药情况】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 误区二:一味控制饮食。控糖≠挨饿。
· 过度节食反而会发生“反弹性高血糖”。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运动保持在130分钟左右,分散到每周5天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活动,比如快走、太极、游泳都很适合。
1. 长时间玩手机: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变差;
2. 情绪起伏大:焦虑、愤怒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使血糖升高;
3. 脚部卫生忽视:尤其是穿不合脚的鞋子,容易磨出小伤,诱发感染;
医生建议:糖友每天睡前应检查脚部,温水泡脚、涂抹润肤霜,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准确一点应该是——“生命在于有节制的运动和科学的休息。”
别再被“多干活能降糖”的误区绑架,糖尿病不是靠“辛苦”就能战胜的敌人。
合理安排活动量、规律作息、科学饮食,才是糖尿病管理的“王道”。
“不怕你慢,就怕你乱。”糖尿病管理,图的是稳,不是猛。
信息来源:
1. 《糖尿病研究与临床实践》(DiabetesResearchandClinicalPractice),2021年卷;
2.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TheLancetDiabetes&Endocrinology),2019年;
3. 《健康时报》2022年3月刊;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指导手册》。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