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单说就是 "手机下单、周边发货、1 小时送到",去年还有品牌在观望,今年3C 巨头全在扩招团队把业务收回来自己做,美妆品牌靠这招订单涨了 40%。
2025 年零售圈最火的事就是即时零售大战,美团、京东、阿里这三家把战场重新点燃。
简单说就是 "手机下单、周边发货、1 小时送到",去年还有品牌在观望,今年3C 巨头全在扩招团队把业务收回来自己做,美妆品牌靠这招订单涨了 40%。
但这热闹背后是三家巨头撒钱 420 亿的烧钱大赛,今天就扒开这层热闹,看看谁在真打仗,谁在装样子!
先看组的数据:从 6 月底到 9 月初,短短两个多月,美团、京东、阿里在即时零售上就砸了超 420 亿元!
其中一家更猛,两个月扔出去 220 亿,平均每天烧 3 个多亿,有业内人士说阿里最少要烧到 2026 年 3 月,这意味着这场仗还要打半年多,钱包不够厚的根本耗不起。
这些钱都花哪儿了?说白了就是给咱们发红包、搞免单。淘宝闪购整个 9 月每天让大学生抢百万份免单,20 元以上的大额红包满天飞;美团跑到 100 多所学校办快闪活动,搞 "开学第一杯奶茶" 营销;京东更直接,文具超级品类日打折打到同行想哭。
学生们倒是乐坏了,买支笔、买个耳机都能捡便宜,可家人们得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撒的红包,将来都会从你钱包里加倍赚回去。
最有意思的是三家的补贴套路各不相同,美团把团购、智能硬件的资源都往即时零售转,9 到 12 月当成 "关键战役",明显是想毕其功于一役;阿里更绝,把淘宝闪购升到战略级,直接给了首页一级入口,每天 5 亿淘宝用户点开 APP 就能看见;京东则悄悄建仓库,光是医药领域就开了 150 多家自营大药房,玩的是 "农村包围城市" 的路子。
有商家跟我吐槽:现在卖货平台逼着你打折,不参加活动就没流量,参加了就得亏本。某国货美妆品牌 4 到 8 月订单涨了 40%,超六成来自即时零售,可利润率反而降了 15%。
平台天天让你搞 "一元喝奶茶",客人是多了,可成本都赚不回来,长此以往谁受得了?
别看都是即时零售,三家的打法可是天差地别,说到底都是在拼家底、拼生态。
美团的底气来自它的本地生活王国。人家花大力气搞 "闪电仓 2.0",把仓库里的商品从 3000 种扩到 1 万种,连家电、家具这些大家伙都能 1 小时送到家。
甚至的是推出 "闪购会员",99 元年费全年免配送费,这招直接把高频用户锁死了。数据显示美团闪购家电品类复购率已达 35%,这意味着买过一次的人里有三分之一会再买,可见用户粘性有多强。
阿里玩的是 "流量碾压" 战术。淘宝闪购升级后,曝光量是原来的 10 倍,每天 5 亿用户直接触达,这规模比美团 APP 的 1.2 亿日活用户多了好几倍。
甚至把天猫直播和即时零售绑在一起,你在直播间种草的衣服,马上就能从附近门店送到家,这闭环打得死死的。
绫致集团旗下的 JACK&JONES 通过这招,38 大促期间单日销量暴涨 665%。
京东则继续啃它的 "硬骨头",自营仓储。人家搞 "万店计划" 建前置仓,还联合沃尔玛、永辉搞 "即时零售专区",玩的是 "0 佣金 + 品质筛选" 的组合拳。
最牛的是 "超时 20 分钟免单" 政策,已经覆盖 142 个城市,这服务承诺背后是实打实的供应链实力。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京东 "秒送" 模块月活跃用户已达 1.65 亿,占京东 APP 整体流量的 26.6%,用户每月平均打开 47.9 次,这使用频率高得离谱。
三家的护城河看得明明白白:美团靠骑手跑腿,阿里靠流量碾压,京东靠仓库囤货。
这场大战最受伤的其实是传统经销商,以前品牌想铺渠道,得提着礼物求经销商,现在3C 行业的头部公司直接把业务收回来自己做,组建专门的即时零售团队。
这就好比原来的中间商赚差价模式被彻底打破,厂家直接下场卖货,经销商们只能喝西北风。
有做美妆代理的朋友跟我哭诉:以前一个牌子想进商场,得层层打点,现在品牌自己开直播间、做即时配送,我们这些经销商成了多余的人。
某国货品牌之所以订单暴涨 40%,就是把原来给经销商的利润让出来做补贴,虽然赚得少了,但市场份额抢回来了。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要么跟着转型,要么等着被淘汰。
况且品牌自己做即时零售也不容易,以前只需要管生产和批发,现在得盯着附近仓库的库存,算着配送路线,生怕送晚了被用户差评。
某数码品牌的区域经理说,现在每天要查 8 次库存数据,哪个仓库缺货了就得马上调货,不然平台会降低你的曝光量,一刻都不能松懈。
以前是 "谁渠道深谁赢",现在是 "谁送得快谁赢";以前比价格,现在比服务;以前拼广告,现在拼算法。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5 年 Q1 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同比增速达 120%,服饰、3C 数码、生鲜成了增长最快的三大品类。
这意味着消费者越来越懒,越来越没耐心,等着送货上门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9 月初的开学季成了三家斗法的新战场,学生们成了最大的羊毛党。淘宝闪购每天百万份免单,美团在校园搞快闪活动送奶茶,京东的文具优惠打到五折。
有大学生跟我炫耀:"开学买的笔记本电脑比官网便宜 800,还送了耳机;买的化妆品套装用了红包后几乎半价;连奶茶都喝了半个月免费的。"
这波操作下来,学生们确实省了不少钱,但大家仔细想想:这些平台可不是慈善机构,现在撒出去的钱,将来都会通过其他方式赚回去。
平台之所以这么重视学生群体,是因为他们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培养一个用户的消费习惯需要三年,而大学生正处在消费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现在用补贴把他们圈进来,等他们毕业赚钱了,就是平台的长期用户。
不过这羊毛也不是那么好薅的,有学生反映,所谓的 "免单" 其实是限量的,抢了半个月啥都没抢到;有的大额红包有使用门槛,得满 200 才能减 50;还有的优惠商品其实是临期品。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截止 2025 年 5 月,即时零售 APP 月活跃用户已达 5.51 亿,其中生鲜电商用户 1.28 亿,同比增长 15%。
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在用即时零售服务,这个渗透率已经相当高了。但用户多不代表赚钱,三家到现在都没公布即时零售业务的盈利情况,说白了还在靠其他业务输血。
从商业模式看,即时零售有两种玩法: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美团、阿里主要做平台,收佣金和履约费;京东更偏向自营,赚商品差价和配送费。
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平台模式轻资产扩张快,但品控难保证;自营模式体验好,但成本高扩张慢。
盈利的关键在于 "三高":高客单、高复购、高毛利。客单价高了,一次配送赚的钱就多;复购率高了,固定成本就能摊薄;毛利率高了,才有钱赚。
现在看下来,3C 数码、美妆这些高毛利品类更适合即时零售,而生鲜虽然复购高但毛利低,配送成本也高,其实是最难做的。
三家的短板也很明显。美团虽然骑手多,但高毛利的自营商品少,主要靠佣金;阿里流量大,但配送时效不如另外两家,上海试点 18 分钟只是个别案例;京东自营强,但流量不如淘宝,用户增长全靠自己打拼。谁能先补上自己的短板,谁就能占据优势。
长远来看,即时零售肯定是未来的趋势,但不会一直靠烧钱。第三方预测 2025 年市场规模会突破万亿,这么大的蛋糕足够几家分,但关键是怎么赚钱。
前置仓模式一旦形成规模效应,盈利能力会超过传统零售,但前提是订单量足够多,能覆盖仓库成本。
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趁大战期间多薅羊毛。买数码产品、化妆品这些高价值商品时,多对比三家的价格和服务。
最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当补贴停止,1 小时送达的商品价格上涨 20%,你还会用即时零售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记住,热闹可以看,但钱包要捂紧,别成了资本大战的炮灰!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