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持续攀升,他汀类药物作为调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及冠心病等患者的长期治疗中。
根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已超过40%。这意味着,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4人可能需要接受他汀类药物干预。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指出,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有效降脂药物之一。
对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具有明确疗效,同时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然而,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并非“吃了就万事大吉”,还需要患者配合科学监测和规范管理。
因此,医学专家特别提醒,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务必谨记“4查3不要”这一黄金原则,既能更安全地发挥他汀药效,又能有效规避可能的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脏中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这种机制通俗理解,就好比是在胆固醇的“制造工厂”中关掉了总电闸,工厂自然产量下降,从而有效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
200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Heart Protection Study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超过30%。
而在中国冠心病一级预防研究(China HOPE-3)中,也证实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首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任何药物都有“利”与“弊”,他汀也不例外。尤其在长期服用过程中,若忽视监测和生活方式配合,可能引发一些可控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例如肌肉损伤、肝功能异常、血糖升高等。
常见副作用简述肌肉不适:表现为肌肉酸痛、乏力,严重者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症”,需及时停药。
肝功能异常: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
血糖波动:部分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轻度升高2型糖尿病风险。
为了帮助患者更科学、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物,临床专家总结出一套“4查3不要”的管理原则,既实用又具有操作性。
这是他汀治疗是否有效的最基本指标。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脂,重点关注LDL-C水平。目标是将LDL-C控制在
肝脏是他汀代谢的主要场所。服药前及服药后1个月应查血清转氨酶(ALT、AST),如无异常,之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若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应咨询医生是否需暂停或更换药物。
CK是判断是否出现肌肉损伤的关键指标。特别是出现肌肉酸痛、乏力时,应立即检查CK水平。CK显著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肌肉毒性。
长期服用他汀可能轻度升高血糖,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尤需注意。建议每6个月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很多患者在血脂控制良好后,误以为无需再吃药,贸然停药。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1指南》,即使血脂达标,仍需长期、持续使用他汀以维持疗效。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脂反弹,甚至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如红霉素、克拉霉素、伊曲康唑等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会抑制他汀代谢,增加不良反应风险。服药期间如需使用其他药物,应提前告知医生,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中医认为,血脂异常多属“痰浊内生”、“肝郁脾虚”之证,主张“调肝健脾、化痰通络”以养护血管。
常见中药调脂利器丹参: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常用于冠心病调治。
山楂:助消化、降脂、降压,是民间常用的“天然他汀”。
葛根:舒筋活络、调节血脂,有助于缓解肌肉酸痛。
但需注意,中药虽温和,仍有药性,不可与他汀类药物随意叠加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治。
再好的药物,也需生活方式配合方能发挥最大作用。长期服用他汀的患者,更应从日常生活中加以调养。
饮食建议少油少盐多蔬果:地中海饮食模式有助于提高他汀疗效。
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豆类,可帮助清除胆固醇。
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肥肉等。
运动建议建议每周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至少150分钟,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不仅有助于血脂控制,还能增强肌肉、改善代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霍勇教授强调,长期服药患者应做到“药随身、医随访”,即便无明显不适,也应定期到医院复查,接受医生评估。
随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药物依从性评估;副作用监测;生活方式指导; 血脂目标评估。
他汀类药物是现代医学为心血管提供的“护城河”,但这道河需要科学的管理和定期的检修。
牢记“4查3不要”,不仅能让药效最大化,也能让风险最小化。
健康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生之计。每一位长期服用他汀的患者,都是自己健康的“工程师”。
只有主动管理,才能真正把握生命之舵,驶向健康彼岸。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EAS2021胆固醇管理指南》
3. 葛均波教授,《中国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4. 霍勇教授,《中国医学论坛报》
5. 《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专家共识(2021年)》
6.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说明书及其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讲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