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8年,基民们还在抢购报纸查净值,但2025年,年轻人已经开始在手机上一键买入ETF。时光呼啸而过,我们对财富的探索从未停歇。
1998年,基民们还在抢购报纸查净值,但2025年,年轻人已经开始在手机上一键买入ETF。时光呼啸而过,我们对财富的探索从未停歇。
春天如约而至,华夏基金27周年焕新出发。我们怀着热忱与期待,邀请了60后-90后4位不同世代的持有人,共赴这场春日的聚会,一同写下“我们”的故事。
01
投资,让我与时代同频
70后于先生,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从刚出校门就开始买基金,迄今为止他已经拥有了20年的基金投资经历,持有华夏回报超过10年。
从一开始的现金类,慢慢的随着知识进阶,开始把更多的权益类产品纳入其中,而现在,他是ETF的忠实拥趸。科技、传媒、医药……越来越多的ETF工具被他纳入其中,最终汇成独特的分享时代红利的投资地图。
在他看来,投资,不仅仅是一个财富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时代同频的过程。
身处科技前沿领域的他,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也见证了科技领域内那些优秀的企业从0到1,慢慢成长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他的敏锐和积累确实让他在投资中切切实实收获了回报。
20余年的投资中,最让他难忘的高光时刻,便是2015年的成功逃顶。
2015年盛夏,"互联网+"概念席卷A股,创业板指三个月暴涨160%。当所有人都希望在牛市里改天换命,但没有人意识到泡沫正在越堆越大。2个月内,沪指最高5178点下跌至最低的2851点,伴随年中清理场外配资和杠杆资金的监管,泡沫也随之破灭,"千股跌停"的场面让许多人难眠。
“2015年是整个A股历史上第二次达到了接近一个6000点的水平,但我基本上是在这个高点的时候就全部就清仓了,也算是成功逃顶。”
为什么于先生敢于在行情火热时逆向卖出?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上一次深刻的风险教育让他在危机面前保持了敏锐的嗅觉。
2008年海外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A股一路从最高峰的6124点直落至1664点,区间最大回撤超70%。这也是于先生作为投资新手经历过的第一次“至暗时刻”。
当风暴再一次来临时,他经受住了风险的淬炼。
“那次的经历让我对市场的风险时刻保持敬畏,所以当2015年市场高点来临的时候,能够保持一个比较清醒的一个状态。而且那时候我正好在那一周正好在美国出差,在工作之余出掉了50%,最后在回国上飞机之前,又把剩下的50%也全部都清掉了。然后就在飞机上非常安心的睡了8个小时的觉。”
在采访最后,于先生提到,“其实我个人认为,每个有余钱的人,特别是年轻朋友,无论资金多少,都值得去尝试参与投资,只有参与了才能深化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在提升认知的基础上,更好地分享时代机会。”
02
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要像熬老火汤
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货币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冲上6%,全民理财意识如同春汛般涨起。曾女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里,专门到线下网点来咨询,认识了现在的理财顾问,开始了与华夏基金长达十余年的缘分。
“我一直是不太看账户的,买基金也都持有时间比较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整个投资生涯没有踩过坑。”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15年高点买入了基金,最多的时候一度亏了60%,但是一直坚持没赎回,到现在也赚了30%。
“投资是个概率事件,有赚有赔各占50%,一直赚一直赔肯定都不可能,心态放平衡,就不会太被这个市场左右。”
曾女士对波动的接纳,其实是基于她对长期投资的信仰,在她看来,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心态,始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已经退休的曾女士,得益于长期的点滴财富积累,生活也比较从容,除了和姐妹一起跳跳广场舞,也会参加一些宣讲和直播活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学会用豆包做视频,跟上年轻人的步伐。而账户,曾女士已经两年没看过了。
或许,曾女士诠释了投资最好的状态,离市场越远,离财富越近。
03
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作为一名80后,肖女士可以说是一名资本市场的老手了,15年的投资生涯中也有过不少起起伏伏。
“最早为了追求高收益,买了一些高风险的投资品,运气非常不好,遇到暴雷把本金都亏掉了。”
这番经历让她更加理解了风险控制的重要。
看得见才敢拿得住,肖女士决定不再“折腾”,把资金交给专业人士打理,买了人生中第一只基金。
“除了有对大公司风险控制、稳健运作能力的信任,更是因为产品线丰富,能够提供多资产配置”。
尤其是有了“妈妈”这个身份之后,肖女士希望通过投资基金,为孩子创造更幸福的人生体验,让账户上的数字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肖女士的故事正是中国基民的一个缩影,基金不仅是一种投资选择,更承载着个体、家庭对未来幸福的期望。
在她看来,投资的真谛或许可以这样总结:
“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既然目标是长期稳定的收益,那么就应该降低对短期波动的敏感。”
04
让钱跟上时代
对于现在90后,00后而言,“搞钱”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交关键词。
随着“宝宝类”产品进入“1”时代,资管行业面临净值化转型,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需要新的“搞钱方式”。理财正从“少数人的游戏”变成“全民必修课”。
数据来源:小红书财经,蚂蚁财富平台《2024年轻人十大理财趋势盘点》
作为一名刚进入资本市场不久的投资新手,90后张先生是一名妥妥的“E(ETF)”人。
“我平时上班比较忙,没有时间去研究,ETF可选择就比较多,看好哪个赛道就选择投资这个赛道。”
但是市场的波动也让他开始频频打开账户查看净值,踩过“追涨杀跌”的坑:“一开始每天都在刷,下跌之后很心慌,甚至卖掉割肉,后来发现如果耐心持有一段时间,可能就有更多的盈利机会。”
但在互联网技术推动的信息普惠与知识共享机制下,新老基民得以构建实时交互的理财生态圈,年轻的Z世代们正在拥抱更成熟、理性的理财观,更早地理解多元配置、长期持有的重要性。
张先生提到,“对新手小白,更适合选择多资产、均衡配置的产品,选择更值得信赖的团队,踏踏实实的开始搞钱生涯,虽然错过了很多风口,但是希望保持在场,未来能够抓住更多机会。”
不同的投资故事,相同的信念坚守。
每一代人,终将在自己的时区里,找到与财富相处的最佳方式。
我们也期待每一份信任,终会落成沉甸甸的收获。
华夏基金27周年焕新出发,故事仍在继续,我们始终在场。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华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