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潦倒的李商隐看唐朝官场文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04:34 2

摘要:“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首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后,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位像雾像风又像雨、扑朔迷离的李商隐,重点是官场潦倒的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首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后,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位像雾像风又像雨、扑朔迷离的李商隐,重点是官场潦倒的李商隐。

如果一个男人少小丧父,那将对他成年后的心理、人格以及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台湾作家林海音说:“每个人生理上的童年终将逝去,但心灵的童年总会伴随终生。”

老年李商隐(AI绘画)

公元822年,或者是823年,也可能是824年,只知道这一年李商隐不到十岁或是刚满十岁,他的父亲李嗣病逝。当时李嗣带着一家人在浙江任职,去浙江之前他担任获嘉县令,七品官,再之前,李嗣在京都朝廷中任殿中侍御史,一个从七品下、负责督查上朝官员礼仪的官职。李商隐的爷爷李俌担任过邢州录事参军,五品官。他的高祖父李涉、曾祖父李叔恒都是七品县令的小官。这就是官方资料关于李商隐的身世记录,再往前就不可考了,或者说是官方懒得去考证了。

李商隐祖籍是怀州河内县人,这一点是明确的。河内县就是后来的沁阳县,1927年,从沁阳县分置出博爱县。李商隐的爷爷李俌是李商隐上下几代人当中官当的最大的,在他这一辈他把家从怀州河内迁到了郑州荥阳。李商隐大约是在公元813年出生在获嘉县,当时他的父亲李嗣是获嘉县令。816年,李商隐三岁,李嗣调任浙江做官,李商隐随父在浙江生活了六、七年。

因为长期出任外官,李商隐父亲之前的祖辈都是去世后葬在当地。但是李嗣去世后,李商隐的母亲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将丈夫的灵柩从浙江运回河南荥阳。从这一点能看出,李商隐的母亲绝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小女人,而是一位有眼界、敢担当、重感情的女性。

千里魂归之路,作为家中长子,小商隐重孝在身,扶灵返乡。这应该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作为男子应该肩负的家庭乃至家族的责任。由于李家不是投机钻营、巧取豪夺之辈,所以虽然是几代人为官,也没有积攒下可以实现财务自由的家底。相反,回到荥阳的李商隐一家过得非常清贫甚至可以说过着贫困的生活。

后来,李商隐自己回忆说,当时的感受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亲戚朋友无人能伸出援手,更不敢奢望几代人都无深交的河内族人能帮上这个家道中落的异乡子弟。十几岁的小商隐曾经“佣书贩舂”,就是给别人抄写文书、代写书信,甚至是干些为人舂米的小苦力活贴补家用。这样的生活给李商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他有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养成了他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

好在李家虽穷,但小商隐的学业并没有被耽误。更幸运的是,因为李商隐有着很好的家学功底和学习天分,他受到了一位族叔的另眼看待,对李商隐“亲授经典,教为文章”。这位族叔在史料中没有留下姓名,但是据李商隐说,这位族叔曾经上过太学,但没有出世做官,终身隐居,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在这位族叔的悉心教导下,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并用古文写出了《才论》《圣论》两篇文章,论说了他人生追求的是成才至圣。可以说,这位族叔把自己的才华和人生理想都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了李商隐,影响了李商隐一生。

但是,这位宁愿隐居乡里也不愿做官的叔叔,却在李商隐最为关键的学习成长阶段,没有教授给他一丁点儿官场的知识和规则;他只告诉李商隐要做一个高尚其志的君子,却没有告诉李商隐如何应对仕途的险恶和残酷。或者是不屑,或者这也正是这位叔叔的人生短板。同样,这个短板同样也影响了李商隐一生。

于是,李商隐在16岁那年,带着满身的才气和致命的短板离开荥阳,来到了洛阳。来洛阳就表明李商隐希望入世仕途的心情,他的家底不允许他去做一名饮酒作诗、泛舟江上的闲云野鹤,他的家庭需要他“货卖帝王家”、金榜题名时,用知识改变贫困的生活。毕竟,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是中国文人定制的人生道路。

需要交代一句的是,唐朝在选拔人才方面还是比较人性化的,除了科举制度外,还有一个途径叫“行卷”。“卷”是指读书人的文章作品,“行”就是拿给别人看。如果文章写得好,被官员欣赏重视举荐,也可以进入仕途当官,享受朝廷俸禄。

参加科举考试前,李商隐走的就是“行卷”之路。一切好像都很顺利,初到洛阳,李商隐就认识了白居易,受到白居易的热情款待和照顾。经白居易推荐,当时的天平节度使令狐楚看到了李商隐的文章,十分赏识,随即让李商隐以白衣之身入了他的幕府,言之肺腑之言,说你才气虽高,但是要想当官就不能写古文,要写官场流行的骈文。

什么是古文,什么是骈文呢?古文可以简单理解成散文,是用先秦散文语言写作的一种文体,长短自由、朴质流畅。骈文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也叫“四六文”,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是当时朝廷文书的标准文体。令狐楚自己就是晚唐时期的骈文大家,他亲自教李商隐写骈文,甚至教他写奏章,因为如果奏章写得好,官才升得快。再交代一句的是,当年令狐楚年轻的时候,初入仕途就是到官员幕府里当秘书,很快就步入正轨,平步青云。令狐楚这是完全按照当年自己的仕途经历在精心栽培李商隐,可见对李商隐的器重和厚望。除此之外。令狐楚还经常带着李商隐出入官场,长见识,结人缘,并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一块学习、一块出游。

灵气十足的李商隐很快就掌握了令狐楚的骈文真传,进步非常迅速,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写得一手典雅华丽的好骈文。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希望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于是,他写下《谢书》一诗,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和自己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这是何等的豪气!

随后几年,李商隐因为令狐楚的工作调动就跟随其在山东郓州、山西太原等地辗转,一面为令狐楚做些文秘工作,一面积极应试科考。

关于李商隐科考我们再交代个时代背景。看似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到了晚唐时期已经变味了,考官录取考生除了看文章以外,更看重考生的家庭、门第、师徒关系等等条件,如果朝廷里有人推荐,考生即使成绩不好,依然可以被录取;而那些文章写得好的考生,如果没人举荐,也会榜上无名。

李商隐一共参加了四次科考,前三次都名落孙山。而和李商隐一起学习的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此时早就高榜得中,入朝为官了,学问、才情高于令狐绹的李商隐还是一介白衣,李商隐多少是有点焦急了。于是,他给令狐绹写了一封信,一方面祝贺昔日的异姓兄弟步步高升,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还在原地踏步的窘境。

公元837年,李商隐准备第四次参加科举。恰巧这次考试的主考官高锴是令狐绹的哥们儿。考试前,令狐绹约高锴喝酒。席间,高锴主动问令狐绹这次考试有没有关系好的朋友,令狐绹说有,李义山。高锴再问,令狐绹还是说李义山。李义山就是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高锴连问四次,令狐绹回答了四遍李义山,高锴就心里有数了。

李商隐梦寐以求、穷尽本事、连考三次都未能考取的功名,在别人的一次酒摊上就被决定了。这一年,李商隐如愿以偿考中进士。李商隐心情大好,眼前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好,友情是那么的甜蜜,前途是那么的光明,大显身手的日子马上就来了。于是,他首先回家看望了母亲,这是应该的,人之常情;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四处游历了一些地方,放松心情。在经过沛县的时候,他写下了一首《题汉祖庙》:“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激情飞扬的李商隐忘了一件事,去令狐家府上适时表达一下政治忠心,犯下了一个官场的大忌讳:和官场贵人论起了感情!他相信他和令狐家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像父亲一般教导自己的令狐楚。他不知道,也没人告诉他,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不能谈感情,只能谈未来。李商隐的未来就是要和令狐家族的荣辱进退捆绑在一起,令狐家也在等待李商隐的态度。

尽管李商隐没有主动示好令狐家,令狐楚倒是没有忘记李商隐。他捎信让李商隐抓紧时间到自己府上见面,因为令狐楚马上就不行了。

病重的令狐楚自知自己时日不多,弥留之际他委托李商隐最后给自己办一件事:代写遗表——遗表可不是普通的遗书,而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一方面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对国家大事再留点建议,以此来最后表达一下对皇家的忠诚,和皇上打打感情牌,给自己的后人铺铺路。令狐楚本身就是骈文高手,即便是患病,口述一份遗表是件很简单的事,但是他把这个任务交给李商隐来完成,至少还有几层意思:一是把李商隐的仕途交待给了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二是告诉李商隐该收收心,考虑一下该怎么开始自己官场生涯。

李商隐显然没有理解令狐楚的深意。他有女人般的灵动,却没有男人般的坚守。令狐楚去世后,在等待朝廷给中举进士授予官职的另一场考试期间,李商隐躁动不安。他急着建功立业,急着踏入仕途。他没有把令狐楚视为至亲为其守孝,哪怕是为令狐家做些晚辈该做的事情。

结果,在几个月后的授官考试中,李商隐进入了初审,在复审中被除名。这说明,要么是李商隐没有求助本来可以成为他最可靠政治背景的令狐家,要么是已经成为令狐家族掌门人的令狐绹对李商隐非常不满意。

而李商隐对此居然无感。缺乏官场指导的他,此刻被恃才傲物的文人性格所主导了。

不久,另一位封疆大吏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这就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正无所事事的李商隐随即答应进入王茂元的幕府工作。在这里,李商隐收获了自己的婚姻大事,爱惜李商隐才华的王茂元把自己的女儿王晏媄嫁给了李商隐。从进入王茂元幕府担任秘书,到成为王茂元的乘龙快婿,这个过程很快,也就是一年时间。

随着这场美满婚姻的确立,李商隐自己不觉得,但是在当时的官场上,大家已经给李商隐划分了政治阵营。

这里再交待一个背景。唐朝后期的政治统治有两个显著特征,最重要的是宦官专政。宦官专政表现在朝堂上就是党争。最著名的就是从公元800年左右开始的“牛李党争”,这场党争持续了40多年,影响了两三代人。李商隐恰恰就生活在这个时间段。官场上,牛党和李党两大政治派别残酷斗争,你死我活,相互倾轧,血雨腥风,极大地损害了唐王朝的统治体系,给唐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简单地说,牛党和李党对对方的人都是卯足了劲排挤、陷害,有你没我,不留情面。令狐绹是牛党的代表人物,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因为和李党领袖李德裕私交较好,尽管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王茂元属于李党,但是牛党的人还是把王茂元划到了李党里边。于是乎,在牛党人看来,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就是对令狐家族的背叛,是对牛党的反水,因而导致了李商隐一辈子在官场上没有出头之日。

最令人扼腕的是,当李党在党争中占据上风,把持朝政的时候,李商隐的母亲去逝了,李商隐回家守孝三年。等三年结束,李商隐回到官场,李党又在党争中失势,领袖级人物死的死、贬的贬,李商隐彻底失去了在官场上进取的机会。

纵观李商隐的仕途,除了刚开始在中央机关干过短暂时间外,要么在地方上担任小官,要么给节度使、州府官员当幕僚,颠沛流离,朝不保夕,连家眷都不能带在身边,30多岁才有了儿子李衮师;母亲去世、妻子去世,他都不在身边,岳父王茂元去世他都无法赶回去参加葬礼。可以说,作为一个男人,李商隐失败透顶,或者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一个顶门立户、遮风挡雨的男人。

但是,官场的失意、家庭的悲剧、世人的误解、朋友的反目,都无法诋毁李商隐在诗歌艺术方面的成就和造诣。

沁阳李商隐墓

荥阳李商隐墓

博爱县李商隐纪念馆

大约在公元858年,年仅45岁的李商隐在郑州去世。正史上对他的记载少之又少,很多脉络我们是在他留存的文章、诗歌里得以发掘、梳理,才大概能理清他的人生经历。用句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历史欠李商隐一个道歉。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