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左”狂欢:键盘上的伪革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18:59 1

摘要:政治是挂在嘴边的,而政治书是一页不看的;爱国的大旗一定是高举的,而国人的日产车一定是要砸的;美国、资本家是一定骂的,而人民群众却是闭口不谈的;道德的高地一定要占领的,网暴骂战是一触即发的……

政治是挂在嘴边的,而政治书是一页不看的;爱国的大旗一定是高举的,而国人的日产车一定是要砸的;美国、资本家是一定骂的,而人民群众却是闭口不谈的;道德的高地一定要占领的,网暴骂战是一触即发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互联网的热点舆情中,无数网友“激战”到最后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个靶子——体制有问题、大环境有问题,更有甚者喊出了“怀念计划经济时代”“怀念毛泽东同志”的口号,似乎现有的矛盾都成了制度的矛盾、生活中的难题都成了环境的问题。

混乱之中无数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群体——“网络左派”。虽然他们娴熟地使用着各类“政治术语”,但在笔者看来网左并不属于一种政治倾向,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值得高度警惕的社会现象,与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的政治常识相去甚远。

01 啥叫左右:鱼龙混杂的“网左”

上图中左倾、右倾,左翼、右翼的概念,DeepSeek用一个架空的例子解释了四者的区别。

假设绿谷镇是一个传统工业小镇,近年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同时贫富差距扩大。议会需要制定政策解决危机,内部就会出现如下四派主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例如极端思潮的危害,我们可以用苏联历史上的托格茨基主义为例。20世纪初在俄国出现,它主张以“不断革命”来代替马列主义的不断革命理论,而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中“主张跳越民主革命阶段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调脱离理论实践和社会实际,是一个用“革命”“左派”的姿态伪装起来的机会主义和极端“左倾”思想,对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影响,也曾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给中共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本文所提到的“网左”对其含义以及人群构成并无清晰的界定,他们大多活跃在中文互联网之上,隐藏在爱国面具之下,无组织无纪律,以“左”自居,用相当激进、疯狂的言论污染着中文互联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左”的一大特征是对马列毛有着疯狂且盲目的符号化崇拜,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从未接触过相关的理论和著作,更多的是从“文革”、苏联等罗曼蒂克的历史想象中去建构自我的合理性;从对精英的个人崇拜中汲取优越感的养分;从虚幻的基础上去寻找支持自己现实立场的证据。

02 病毒式蔓延的“左右之斗”

一个鲜活的例子,老师在上课时谈到了时下热门的996,让学生讨论。不料学生说:“996叫唤个什么?高中生比996还惨,我们全年无休,学校和老师在剥削和压榨我们……”老师哭笑不得:“我剥削和压榨你们?搞清楚,公立学校大部分经费来自国家财政,你们不事生产、不创造价值,全靠父母和社会供养.......”

学生大怒:“你个法西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阶级矛盾”回避实际问题、解释一切问题

在网左们的世界观当中,凡是不利于自己的事情都可以归结于“阶级”,凡是自己不理解的矛盾都可以拔高成“阶级”。

如上文老师和学生的对话,网左群体倾向于将所有问题都置于“资产阶级剥削压榨无产阶级”的二元对立当中,无论是教育、医疗、贫富差距等等,简而言之,都是“走错了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资本主义老路”,丝毫不去考虑任何客观因素,忽略社会矛盾的多层次成因。

网左们是顾左右而言他的惯犯,作为老旧陈腐思想和新时代互联网的结合,他们身上集合着“小布尔乔亚”和青年亚文化群体中的性格弱点,具化为行为上的逃避和思想上的狭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主张通过“阶级矛盾”手段去解决现存的社会矛盾,站在“革命”“阶级”的舆论高地,但毫不顾忌最应在乎的“人民”“社会”,粗暴武断地将内部矛盾上升到敌我矛盾,十足的幼稚与无理,如同只知黑白二色的顽劣孩童。

▍“左”“右”变为个性标签,形成圈层、划分等级

拉帮结派同样是网左的一大特色,在分辨“朋友”与“敌人”时十分幼稚。与我观点一致的是同志战友,与我意见相左的便是阶级敌人。

“左”比“右”高一头,“激进”比“保守”强三分,“左群”是他们的摇篮,而“开除左籍”就如婴孩的哭闹,是网左们动不动就拿来威胁自己人的武器,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极端思想更是被他们魔幻为“革命的纯洁性”。

这种幼稚病来源于他们与实践脱离、与想象共生,先想象出一个群体,再主观地将社会各类人士抽象成一个个概念,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分门别类的去硬套一些属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我标榜的革命身份在网络场域找到了倾倒情绪垃圾的合理场所,这种行为的泛滥让“左”“右”标签严重失效、变质。

而任何稍显客观中立的观点都被视为异端,它威胁到了网左们自我融洽的逻辑,这种对他者的排斥以及小圈子情结又进一步强化了闭环,更给了被有心之人操纵的机会。

▍虚拟对战转为现实矛盾,挑起群体对立

对于“普通”的网左们来说,他们既无权力也无资源,而自恋的本质属性让他们只能通过网络空间的输出来确认自我的存在价值,任何的点赞、评论,与网友们的每一次“交战”,都是对其自身形象的肯定和加强。

最简单的操作就是带节奏,将一些本身具有共性、普遍,能和多数人共情的话题,例如房贷、物价、公序良俗等,拔高、升级、抽象化,将其归结为大而无当的概念,从而挑起对立情绪。再者利用国人朴素的爱国情绪,借“美国之力”伪装自己,包装成反美反日的爱国青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国青年网

这股极端思想主要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失业打工人和城市农民工等群体,他们十分庞大却又缺乏组织,极易被互联网上的情绪化发言诱导、蛊惑。

生活压力持续加大、贫富差距长期存在,网左的极端言论在这个“大市场”如鱼得水,将自己塑造成底层民众的意见领袖、公平正义的旗帜,但对于社会进步以及他们口中的“共产”毫无推动意义,反而会让民众忽略对于社会公正的一些合理诉求,对现有政策的简单理解更是对社会共识的破坏。

▍“左转”的网络情绪将一般事情转化成规模舆情,偏激情绪演化为舆论风波

在中国,爱国主义并非独立存在,它纠缠着对于美日等国复杂的愤怒情绪,极易发展成为极端民粹主义,进而引起极端事件。中国网民群体近年来“左转”情绪倾向明显。民众一边在强盛祖国的宏大叙事中麻痹神经、盲目自大,另一边又被政治阴谋论、体制无效论洗脑怨天尤人、情绪偏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多种困境叠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少数迷失的群体,而网络作为多数人逃避现实的避难所,自然而然地成为滋生极端情绪的温床。

一个愤怒的个体,可能会因为遭遇不公、对环境不满,从而对社会开始发泄情绪;亦有一部分人,将想象中的社会不公、臆想出的社会压迫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并展开极端报复。

无论是“网左”还是“愤青”,这种偏激的情绪都是极其不可取的,它虽有益于凝聚民心,但更多地表现为“反智”“民粹”,这种主流叙事与极端思想的撕裂,进一步割裂着社会共识,更深入地影响着社会运转,成为深入改革进程中的阻碍因素。

03 病毒式蔓延的“左右之斗”

极“左”思潮之所以能够再度抬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所打的两张王牌:崇拜已故领袖和高举共产主义。这两者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有着深厚根基,现成为被人利用的理论工具,看似高举进步左翼的旗帜,实则是利己主义与极端思想的化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络上活跃的网左成员年龄大多分布在初中到大学阶段,其中高中生和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但更需注意的是,这类极“左倾”群体鱼龙混杂,拥有更大声量的是网左中的一部分“意见领袖”,他们或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或有高学历光环加持,或千万流量加身,加剧了此种思潮的扭曲传播,并不断影响着三观未完全建立的青年群体。

大部分如今闹腾的网左青年在现实的最后,依旧成为了“朝九晚五”的牛马、日子人。但一部分网左中的“意见领袖”,悄然蜕变成了“知识大V”“理论学者”“客座教授”,贩卖主义来做个人的生意,“吉列的豆蒸”成为收割网左青年韭菜的镰刀,催化着屠龙少年成为恶龙,帮他们敛下更多的财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司马南

网左思潮渐起渐浓的背后存在着有心之人的恶意操纵,有利可图乃是“伪左派”存在的根源,但更多的是迷失在“逻辑陷阱”中的青年。

除却社会转型期的结构矛盾、网络空间的匿名化以及算法信息茧房的进一步强化等客观因素,网左青年群体怀着朴素的爱国情绪和直觉思维,误打误撞为“极左思潮”推波助澜,裹挟着更多不明所以的“观众”参与到这场“阴谋论下的群体疫情”当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的网左青年未来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行为影响着未来的社会风向,侵害着主流的意识形态安全,扰乱着整体社会的稳定大局。假设这群“错的是这个世界,不是我”的巨婴成为主流,那么化为废墟的恐怕就不止舆论场地了。

04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网左不过一群躲在屏幕背后的懦夫,嘴里讲着“伟大”“革命”,寄希望于宏大的叙事能挽救自己可怜的自尊,来掩饰自己现实的无能。

嘴里喊着“无产阶级万岁”,做着“共产主义”的美梦,却毫无自知地被人利用,他们正义的宣言也变成了被拍在墙上的蚊子血,最后只能迎接一场荒诞悲剧的收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不能搞团结-批评-团结的那一套。”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文字|周周

编辑|人可

审核|魈羽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