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饭后到仲甫宅,适子寿亦在此谈说一切,子寿拟将《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来商于仲,仲与予均赞同也。
“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01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
1915-1917
三月三日,星期五,晴。
晚饭后到仲甫宅,适子寿亦在此谈说一切,子寿拟将《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来商于仲,仲与予均赞同也。
这则日记写于1915年的上海,日记的主人是亚东图书馆创办人 汪孟邹, 子寿则是群益书社创办人之一,而仲甫,正是 陈独秀的字。
正是这三位《青年杂志》的主要发起人,在半年前将这本综合性月刊的创刊号发行面世。陈独秀那篇《敬告青年》及其在文中未青年们提出的六条准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摘自《敬告青年》
由于与其他杂志重名,《青年杂志》改为 《新青年》,这被动的修改反而让新名称与其倡导的反封建主张更为契合。陈独秀更是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紧随其后,陈独秀安排的第二篇文章更加荡气回肠——这便是李大钊在日本时一气呵成满怀爱国豪情的 《青春》。
《 青 春 》
以青春之我,
创造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类,
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
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正是在这里,大批北大资深学人加盟《新青年》,让反封建文化的理念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使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从而成为一场规模空前的 思想解放运动和 民主启蒙运动。
# 02 #
新青年们的广泛参与
此时,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 毛泽东已经成为《新青年》的忠实读者。
“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为了我的模范。”
——《西行漫记》
武昌中华大学的 恽代英等人也给《新青年》致信。 “我们素来的生活,实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像是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恽代英
1895-1931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
03《新青年》的传播
《新青年》创刊时每期只发行1000份,到1917年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后,猛增到 16000多份,中国各地广大青年踊跃投稿,毛泽东和恽代英的文章,都曾在《新青年》上发表。
同时,《新青年》最具创意的“通信”专栏也越来越热闹,更多的读者参与到新旧思想与文学革命的讨论之中。
追求民主,反对复辟,追求思想自由,系统清理中国文化,反思国民性几方面的追求,把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团结到“新青年”的旗帜之下,给当时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盎然生机。
1918年的11月,李大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庶民的胜利》。29岁的李大钊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一年前发生在涅瓦河畔的俄国革命所具有的划时代的影响,他的 《庶民的胜利》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均被刊登在《新青年》五卷五号,这也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文献。 此后,《新青年》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重要刊物之一。
《新青年》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唤醒了一代青年,令世界近代社会的意识,在他们头脑中萌生和发展,为“青年”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登上社会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而这些青年人,也正像新文化运动所兴起时,社会所期盼的那样——
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