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年营收2824.96万元,同比暴跌85.22%,净亏损6776.68万元。距离交易所设定的“3亿元退市红线”,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按照上交所的规定,只要年报里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孰低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公司股票就会被摘牌。留给上海贵酒的时间,不到四个月。
今年的资本市场,注定是不少公司难熬的一年。9月12日,ST岩石(上海贵酒)召开半年度业绩说明会,投资者的关注点只有一个:还能保壳吗?
半年营收2824.96万元,同比暴跌85.22%,净亏损6776.68万元。距离交易所设定的“3亿元退市红线”,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按照上交所的规定,只要年报里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孰低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公司股票就会被摘牌。留给上海贵酒的时间,不到四个月。
实控人身陷囹圄,渠道信心雪上加霜
如果说业绩寒冬只是行业困境,那上海贵酒的麻烦,明显更复杂。实控人韩啸,直到今天还在被羁押。
去年底,上海贵酒的“靠山”——海银控股理财产品暴雷。今年9月,警方通报海银财富涉嫌非法集资,韩啸被刑事强制措施,2.17亿股股份(占总股本64.8%)被司法冻结。案件已经按集资诈骗案移交检察院。
这一下,上海贵酒的经销商和合作伙伴信心全线崩塌。返利、返货无法兑现,渠道商观望情绪高涨,资金回流骤减,公司市场投放也随之锐减,形成恶性循环。董事长陈琪在会上直接承认:“销售恢复遇到很大困难。”
行业“寒冬”:量价齐跌、库存高企
外部环境同样没有给上海贵酒留情面。中国酒业协会和毕马威的《白酒报告》直接点名:2025年白酒行业正处于政策调整、消费结构分化、存量竞争“三期叠加”的深度调整期。
报告说得很直白:量价齐跌、库存压力巨大,平均存货周转高达900天、同比增长10%,库存量同比增25%,价格倒挂已经波及60%企业。行业资源正在向头部品牌和产区集中,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上海贵酒的财报也承认,自己就是被挤压的那一批。
“披星戴帽”,线上线下自救难解危局
今年4月23日,上海贵酒就被“披星戴帽”,股票变成ST岩石,正式进入退市高危名单。从半年报看,公司离监管红线仍遥遥无期:营收2824.96万元,不足3亿红线1/10,扣非净亏4133.70万元,同比收窄47.27%,但未扭亏。
面对四面楚歌,陈琪拿出了一套“自救四板斧”:
1.去库存、补现金流:推出“库存折扣包销计划”,把过去24个月卖不动的SKU和临期产品打包甩卖。期末存货降到4.89亿元,同比减少7.07%。
2.B端和场景化产品:主攻政企用酒、定制礼盒、股东专属酒等细分场景,试图在传统渠道失灵时“撕开一个口子”。
3.加码线上渠道:强化抖音、拼多多等新媒体平台,近百场直播带货,希望线上流量能补传统渠道的窟窿。
4.寻找战略投资者:主动寻求外部“白衣骑士”,优化上下游资源、融资环境,试图为企业续命。
但资本市场最怕的是“内忧外患”一起爆发。高管团队近期也频繁变动。陈琪刚刚申请辞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孙文、刘智涛双双离职,公司还在紧急物色新的带头人。投资者的疑虑更重:在资金紧张、实控人案件未明的情况下,上海贵酒还有什么底气完成“保壳”目标?
说到底,白酒行业的“寒冬”并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事。头部品牌还在卷新产品、拼渠道,中小品牌只能在夹缝中求生。上海贵酒的麻烦,既有行业周期下滑的无奈,也有实控人案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资本市场从不讲情面。眼下距离年末只剩不到4个月,上海贵酒要想保住A股的“壳”,不仅要解决营收和利润的双重压力,还要重拾渠道和投资人的信心。这仗怎么打,能不能打赢,大概率连公司自己都没底。
ST岩石这场“保壳战”,注定是场硬仗,悬念到最后一刻。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