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手撕”西贝,餐饮老板支持贾国龙,普罗大众支持罗永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07:50 2

摘要:“太久没吃西贝,今天下飞机和同事尝了一顿,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这么贵,实在太让人反胃了。”9月10日,罗永浩在个人微博上发布的这段文字,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花,将老牌餐饮品牌西贝推至舆论漩涡的中心。

90%网友力挺罗永浩!西贝日损300万,预制菜争议为何撕裂餐饮圈?

“太久没吃西贝,今天下飞机和同事尝了一顿,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这么贵,实在太让人反胃了。”9月10日,罗永浩在个人微博上发布的这段文字,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花,将老牌餐饮品牌西贝推至舆论漩涡的中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条看似普通的消费吐槽,竟演变成一场持续多日的激烈交锋。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第二天就火速召集媒体进行沟通,不仅坚决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更强势表态“必定会起诉罗永浩”,同时还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并专门推出“罗永浩菜单”作为回应。

面对贾国龙的强硬姿态,向来以犀利言辞著称的罗永浩自然不会退缩。从9月11日到13日,他在微博上连续发布多条与西贝相关的内容,不仅通过转发抽奖iPhone17的方式公开征集专业检测预制菜的方法,更是抛出10万元悬赏寻求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与此同时,贾国龙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反击。9月12日,西贝在官方微博发布长达42页的公开信,直指罗永浩的指责与事实不符。当晚,罗永浩在多个平台同步开启直播回应争议,将这场“罗贝大战”推向新一轮高潮。

罗永浩在直播中坦言,在这个事件上,有90%的网友都选择支持他,究其根本,是因为餐饮企业对预制菜使用的不透明让消费者难以接受。但颇具戏剧性的是,与大众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餐饮老板却齐刷刷地站在贾国龙一边。

深入调查发现,贾国龙的防线似乎已经出现裂痕。有媒体挖出西贝厨师长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还有媒体在后厨发现了生产日期标注为2024年的羊腿肉和南瓜泥。更讽刺的是,有西贝厨房负责人在向媒体强调“我们没有预制菜”的同时,手上却熟练地撕开包装好的烤鱼原料包装。

这场由罗永浩挑起的“战争”,已经对西贝造成了实质性伤害。贾国龙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坦言,自己陷入了自证清白的循环。数据显示,9月10日和11日,西贝日总营业额均下降了100万元,预计9月12日将减少200万到300万元。

事实上,这场突如其来的“预制菜之争”,不仅关乎西贝这家餐饮企业的声誉,更牵动着其多年来的战略转型与资本化进程。那个曾经号称“永不上市”的西贝,如今正紧锣密鼓地推进2026年港股IPO计划。但在声誉受损、收入下滑的双重压力下,西贝的上市梦想能否如期实现?

回顾事件始末,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微博上发表了对西贝的批评后,西贝客服人员曾回应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情况。此外,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然而,9月11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西贝中粮祥云小镇店(即罗永浩用餐门店)召开媒体会,高调回应此事。他向媒体展示了罗永浩当时的点菜单,并表示:“我们复盘了罗永浩来西贝吃饭时的菜品和接待服务,总结是,做的饭中规中矩,他点的13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我们每一道菜都有制作标准和工艺。”

贾国龙还宣布,从9月12日起,西贝全国门店将同步开放“罗永浩菜单”,鼓励消费者尝试,并可进入后厨参观。在贾国龙看来,罗永浩的行为不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消费者反馈”,而是蓄意的、恶意的“商誉损害”,因此西贝将不再以对待普通顾客的方式(如道歉、免单)来处理,而是准备通过法律途径(起诉)来应对。

面对贾国龙的强硬回应,一向“较真”的罗永浩在微博上持续反击。他先表示要转送手机以寻求专业检测预制菜的方法,随后甚至在评论区悬赏十万元,只为找到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9月12日,有自称为前西贝后厨员工的人士透露,他去年在西贝工作了半年,在后厨做烧烤和中餐;他们的部分菜是上午做好,冷藏后待中午用餐高峰期炒制;且由于商场不能用明火,菜肴没有锅气是正常现象。

当晚,罗永浩在多个平台同步开直播,再度就此次“预制菜风波”引发的话题展开讨论。据媒体报道,罗永浩在直播中逐一剖析西贝使用的多个原材料。他以媒体拍到的一款西贝后厨使用的海鲈鱼为例,展示了其包装配料表。罗永浩念出,该产品配料中含有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保质期长达18个月。

罗永浩据此提出核心质疑:虽然这条鱼到店时是生的,但经过添加剂的长期腌制保存,已非消费者所理解的“鲜鱼”。他还表示,这解释了为何当初吃起来“感觉就是一个预制菜”,并认为食用这种经过深度工业化处理的食材,与大众去餐厅追求新鲜的初衷显然不符。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直播中,罗永浩调侃称,一直以来,自己在网络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但这个事件的评论把我感动了,这么多年我第一次碰到一个现象:支持我的人超过了90%”。

与大多数网友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餐饮行业内一众大佬却在朋友圈集体“声援”西贝。“看看有多少餐饮业著名品牌的人在挺西贝的贾老板”,罗永浩9月13日再度发博表示,“网上一边倒地在谴责西贝,行业内的人一边倒声援西贝…这个世界会好吗?我觉得还是会的,但确实需要推动立法”。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9月12日,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回应“预制菜风波”称,这件事对西贝的伤害已经显而易见了,一天收入减少两三百万,对于自己的处理方式,他直言“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得辩”,也再次强调一道预制菜都没有。

据了解,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9月11日,贾国龙向媒体表示,“预制工艺不是预制菜”,有些消费者会购买半成品菜品再回家加工,这只能算是预制,但不能算是预制菜。贾国龙解释说,预制菜是菜品做好到餐厅后,热一热即可。餐饮行业不回避预加工菜品,但“我们不是预制菜,国家对预制菜有严格定义”,“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菜”。

然而,罗永浩认为,前述所提到的《通知》并不等同于国标,并呼吁国标尽快出台,“在国标出台之前,因为没有国标,餐饮企业跟你们‘耍流氓’,说预制菜的定义很复杂”。但罗永浩认为,预制菜的定义一点也不复杂,是他们人为假装复杂,来做这些“不老实”的事情。

事实上,当前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早已不仅限于早期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集中于其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落差。许多人认为,预制菜未能体现出与其售价相匹配的用餐体验和品质感,导致“价不配位”成为争议的焦点。

值得关注的是,预制菜本是西贝近年来重点布局的第二曲线。早在2019年,西贝便推出首款预制菜产品“西贝羊蝎子”。同年12月底,以贾国龙命名的“贾国龙功夫菜”上线,主打家庭消费场景下的预制菜产品,贾国龙甚至表示“愿意把后半生赌在功夫菜上”。

而贾国龙本人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预制菜赛道的看好。他认为,预制菜在食品安全、成本把控和效率方面具有优势,代表未来方向。他还举例称,“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预制菜进入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百分之六七十,标准非常高。预制菜也会分三六九等,从效率、安全、品质几方面的考虑,它其实是有先进性的。”

贾国龙曾明确表示,预制菜业务要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品成本,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只有通过大规模投入,才能实现更高效的供应链整合与成本控制。

尽管西贝在预制菜业务上投入巨大,但市场对功夫菜的接受度并不尽如人意。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西贝之前曾尝试过功夫菜,属于预制菜范畴,但由于消费者不买单,有抵触情绪表达,功夫菜这几年已经陆续下架了。今年开始西贝所有门店100%没有预制菜。

从“永不上市”到冲刺IPO,西贝的态度转变很大程度上源于2020年的疫情冲击。当时,贾国龙公开表示,公司现金流仅能支撑3个月,一度引发行业震动。随后,浦发银行提供的1.5亿元授信帮助西贝渡过难关,也让贾国龙的态度出现动摇——“愿意重新评估上市可能性”。

此前,贾国龙多次强调“西贝永不上市”,认为“利益应该分给员工”,甚至直言“不想被财务报表套牢”。然而,疫情让其意识到餐饮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脆弱性,尤其是像西贝这样在当时拥有2万多名员工、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的大型连锁企业。

同年,西贝明确将上市提上日程。贾国龙多次向外界透露,西贝计划于2026年赴港上市。据媒体报道,在2022年接受采访时,贾国龙表示,“曾经觉得没必要上市,但疫情把生意停下来之后意识到之前太骄傲了,随后又有了功夫菜的新业务。因为预制菜需要大规模、高效率带来的低成本,低成本带来的低价,是要有规模效应的,必须要有资本进入,如果没有资本进入,是不会那么快发展。但不会把预制菜作为单独的板块上市,还是会整体上市。”

在去年初发布的内部信中,贾国龙透露,2023年,西贝餐饮集团整体营收超62亿元,创历史新高;2023年,西贝莜面村大众点评“五星门店”从95家增长至149家,西贝莜面村全年接待3766万人次顾客进店就餐,儿童客流超640万人次。

尽管西贝交出的前述成绩单表现亮眼,但其面临的挑战仍旧不少。首先是盈利压力持续,疫情之后,国内的餐饮行业整体进入“薄利时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利润下滑67%,较去年进一步收缩。

西贝虽未披露去年及今年上半年的具体业绩情况,但在回应罗永浩的媒体会上,贾国龙坦言“我觉得近年来最大的冤案是西贝贵,我们的账不怕查,利润大约为5%”。其次,西贝在品牌信任度上也面临严峻考验。此次“预制菜风波”虽尚未有定论,但无疑已对西贝的品牌声誉造成一定的冲击。如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西贝能否持续获得信任,将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在此次“口水战”中,罗永浩还提到了西贝“贵”的问题,而这已不是西贝第一次被消费者吐槽“贵”。早在2023年,西贝就曾因“3只蒸饺卖29元”引发热议。对此,贾国龙曾回应称,“贵,不是问题。贵得不值,才是问题。”

此外,西贝的经营模式仍在持续迭代,从正餐到快餐(如西贝燕麦面、超级肉夹馍、弓长张、贾国龙中国堡等),从堂食到零售,西贝曾尝试多元化发展,但大多未能取得显著成果。在第四届中国餐饮品牌节上,贾国龙还坦言,做快餐,自己是名“失败者”,对于想做“第二增长曲线”的餐饮品牌,他表示“西贝是教训,回过头来看老业务的潜力其实永远没有挖尽”。

这场争执表面上是一场关于“什么是预制菜”的语义之争,背后实则是餐饮企业在标准化、规模化与消费者体验之间如何平衡的经典难题。在资本与消费者的双重审视下,西贝需要的不仅是一场舆论的“胜诉”,更是一场模式的“胜利”。

事实上,无论菜品是否采用预制形式,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始终清晰:能否以合理的价格,吃到健康、放心、美味的饭菜。而能否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决定着西贝的品牌声誉能否修复并重建,也将影响其2026年上市目标的推进进程。

您如何看待这场预制菜风波?

您认为餐饮企业是否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是否使用预制菜?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和体验!

来源:瑞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