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只选一位宰相,哪个才是你心中的NO.1?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5:08 1

摘要: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咱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贤相、能相、奸相、庸相,那真是层出不穷。有的名垂青史,比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的却争议颇大,像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李斯。每个宰相啊,都像是他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那时的兴衰荣辱、帝王心术,还有他们自个儿的抱负与无奈。

老伙计们,今儿咱们来聊个有意思的话题:要是每个朝代只让咱选一位宰相,您会挑谁?

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咱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贤相、能相、奸相、庸相,那真是层出不穷。有的名垂青史,比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的却争议颇大,像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李斯。每个宰相啊,都像是他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那时的兴衰荣辱、帝王心术,还有他们自个儿的抱负与无奈。

咱们就从根上讲起。夏朝年头太远,史料少得像沙漠里的雨点,但关龙逄这个名字却硬生生传了下来。为啥?就因为他敢说话。夏桀宠妹喜、搞暴政,别人不敢吱声,关龙逄偏要撞这个南墙,结果把命搭进去了。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劝谏而被杀的重臣,后来总被人和商朝的比干并称,成了"死忠"的代名词。

关龙逄

说到商朝,伊尹那是毫无争议的首选。这人太厉害了,辅佐商汤灭了夏朝,开国元勋;又定了商朝的规矩制度,是总设计师;更难得的是,他前后辅佐了五代商王,堪称"五朝元老"

最有名的就是商王太甲胡作非为,伊尹劝不动,干脆把他撵到商汤墓地边上去反省。等太甲真认识到错了,伊尹又恭恭敬敬把他请回来继续当王。

周朝能人更多,但周公旦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可以说,他是咱们中华文明整套制度体系的1.0版本总工程师。他搞的那套"分封制"和"礼乐制",用血缘关系把天下捆成一家子,再用极其复杂繁琐的礼仪规矩,把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定得死死的。穿什么衣服、吃几碗饭、听什么音乐、看几人跳舞,全都有严格规定。

说完三代,咱把目光投向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这没得选,只能是李斯。您别看秦朝就十四年,李斯干的事可太多了。帮秦始皇定礼仪、支持郡县制、修秦律、搞"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哪一样都离不开他。可以说,秦始皇能做成千古一帝,李斯得占一半功劳

到了西汉,人选就有点难了。萧何和霍光,都是顶尖人物。但我还是更倾向选萧何。为啥?霍光后来主张放开盐铁专卖,虽然短期内缓和了矛盾,但长远看让地方豪强势力坐大,成了对抗中央的隐患,他得负点责任。

萧何,那是历代宰相的模范。他出身不高,就是个县衙管档案的小吏。刘邦的队伍打进咸阳,那帮糙汉子都抢金银珠宝和美女,萧何却直扑官府档案馆,把秦朝的律令、地图、户籍档案全抱走了。这可太有远见了!

东汉,曹操虽然是实打实的丞相,但他更像君主。所以我把票投给荀彧。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总参谋长,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现在总有人争荀彧到底忠于汉还是忠于曹?要我说,他心里装着汉室,但理智上辅佐曹操,他知道汉朝没救了,但又无法亲手葬送它。

说到三国,诸葛亮是毫无悬念的选择。现在居然有人看不上他,真是奇了怪了。您想想刘备死后的烂摊子:南方叛乱,内部不稳,外有魏吴虎视。诸葛亮硬是稳住了局面,然后北伐,以一州之地打得曹魏不得安宁。他不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发明家,最重要的是人品,绝对的忠诚,死的时候家无余财,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的车轮滚到两晋南北朝,这乱世里,宰相的选择更见功力。西晋短命,卫瓘算是矮子里的将军。这人厉害,平定钟会叛乱,在西晋朝廷威望很高。他有眼光,看出"九品中正制"时间长了要出大问题,主张改回汉朝的察举制。

东晋的门阀政治到了顶峰,宰相往往是几大家族的人。我选谢安,不光是因为他打赢了淝水之战,更因为他代表了一种东晋名士的风流与气度

这家伙特别能"装",少年成名却不肯当官,整天游山玩水。淝水之战前线打得昏天黑地,他在后方跟人下棋,捷报传来只看一眼,淡淡说句"小儿辈已破贼",客人一走,他激动得过门槛把木屐齿磕断了都不知道。

但乱世光靠"装"可不行,真本事还得看十六国前秦的王猛。这人能文能武,苻坚把他比作诸葛亮。他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带兵打仗也厉害,一直劝苻坚要杀掉慕容垂那些投降来的枭雄,临死前还叮嘱千万别打东晋。

北方北魏的汉化路上,崔浩是个绕不开的悲剧人物。他出身北方顶级汉人豪族清河崔氏,厉害得很,辅佐三代皇帝,帮太武帝拓跋焘灭胡夏、破柔然、统一北方。但他有个特点:但凡北魏想南征打南朝,他就反对;但要北伐打柔然这些,他全力支持。结果最后死得极惨。

隋朝时间虽短,但承前启后。高颎是绕不开的人物。他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帮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制定开皇律、统帅大军灭南陈统一天下,还多次打退突厥入侵,是真正的宰相之才。可惜最后被隋炀帝所杀。

说到唐朝,名相太多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个个如雷贯耳。但我偏偏想选一个不那么"典型"的——李泌。为啥?贞观盛世时,能臣辈出,国家走上坡路,顺风顺水。但安史之乱好比晴天霹雳,大唐一下子到了亡国边缘,这时候才真正考验谁能力挽狂澜。李泌就是这样的人

您看,安史之乱后唐朝又撑了一百五十多年,李泌功劳极大。他给唐肃宗出了个"直掏范阳老巢"的绝户计,要是用了,叛乱根本不会拖那么久。可惜肃宗眼皮子浅,非要先收复长安洛阳的面子工程,结果叛军根子没除,留下藩镇割据的大祸根。

李泌这人,一辈子三进三出朝廷,不贪权、不恋位,国家有难就出来拼命,太平点了就归山隐居。在唐朝最危难的时刻,他一次次用智慧稳住江山,这样的宰相,比太平时期的能臣更可贵,更显出一种乱世孤臣的清醒和风骨

五代十国乱成一锅粥,宰相难选。后周的王朴算个亮点。他给周世宗柴荣献《平边策》,提出"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这思路后来直接被赵匡胤抄了作业,成了宋朝统一天下的总方针。

宋朝重文轻武,宰相权力和地位都挺高。赵普、王安石、司马光,个个都是大名鼎鼎。但要论对宋朝奠基贡献最大的,还得是赵普。他虽然读书不多,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但脑子绝对好使。"陈桥兵变",他是主要策划人;"杯酒释兵权",他是核心智囊。这两下子,彻底解决了唐末以来武将跋扈、藩镇割据的老大难问题,让宋朝稳稳立住了脚。

元朝是蒙古人天下,宰相制度也不一样。耶律楚材这个契丹人,却成了蒙古大汗的"汉家宰相"。他跟着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拼命劝这些草原英雄别光知道杀抢,要重视农业,要用汉人,要定规矩收税。要不是他苦口婆心,中原地区遭的殃恐怕更大。

明朝朱元璋废了宰相,但后来内阁首辅干的还是宰相的活儿。张居正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他在万历皇帝小时候当家,大力推行"一条鞭法",把乱七八糟的税赋并在一起收银子,老百姓负担轻了,国库也充实了。他还搞"考成法"考核官员,用戚继光等名将巩固边防,硬是给暮气沉沉的明朝打了一剂强心针,搞出了"万历中兴"的小阳春。

清朝不设宰相,军机大臣算是影子宰相。晚清的曾国藩,虽然主要功绩是镇压太平天国,但他创办洋务、提拔人才(李鸿章、左宗棠都是他带出来的)、整顿吏治,在王朝末世尽力维持,影响深远,算是给清朝续了命的人物。

咱们这一路从夏朝关龙逄聊到清朝曾国藩,捋了一遍几千年的宰相谱。您发现没有?这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不只是一段功过是非,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有关龙逄、比干这样以死明志的忠烈,有伊尹、周公旦这样制定规则、开创时代的巨匠;有萧何、赵普这样善于经营、奠定基业的能臣,也有诸葛亮、李泌这样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国士;有谢安这样风流名士的典范,也有张居正这样锐意改革、不惜身后骂名的实干家。

他们有的善始善终,有的晚节不保,但无一例外,都在历史的关节点上,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深刻影响了国家的走向选择谁,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试图把握方向、承担责任的人的伟大与局限。

宰相文化,说到底,就是一部浓缩的责任、权力与智慧的交响曲。读懂了他们,也就多读懂了一分我们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您心里,又为哪个朝代的哪位宰相,暗暗投了一票呢?

来源:明泽说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