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7.5小时的AI产品课,只为了说“这事儿其实不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09:30 1

摘要:我是张巍,也是公众号“张师傅-中年架构师”的张师傅,和起点课堂一起开发的AI产品课《AI大模型产品化实践:从规划到落地》上架了,有点儿开心,也有点儿着急,所以聊聊这门课,以及“超越这门课”的一些话题。

我是张巍,也是公众号“张师傅-中年架构师”的张师傅,和起点课堂一起开发的AI产品课《AI大模型产品化实践:从规划到落地》上架了,有点儿开心,也有点儿着急,所以聊聊这门课,以及“超越这门课”的一些话题。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门课

过去一年多,我跑了不少企业,做互联网的、传统行业做数字化转型的,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学AI的热情特别高,从上到下都盯着AI,但是作为第三方,我也明显感觉大家发力的方向不太对。老板只是要求必须搞AI,小伙伴们也不知道咋个搞法,于是有埋头学技术的、有天天研究最新模型的、有尝试转型搞AI产品的,就是缺少围绕手头那个产品琢磨怎么AI化的。

毕竟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最终还是做产品的,AI或者大模型,都只是产品成功的一个支撑点而已。

截止到这篇文章发布,这门课应该是市面上唯一一门“AI+产品的课程”,准确的说,是把重点放在AI能力与产品的融合上的课,其他的课程或者侧重AI、AI技术、AI工具的使用,或者侧重原生AI能力的打造,这门“产品实践课”尝试解决更多产品经理的问题,怎么把AI用在自己的产品上。从这个角度上讲,这门课是满足预期的。

这门课为什么值得学一下

关注AI和大模型的伙伴或者已经在学习的伙伴应该有体感,就是你越是努力学AI,就越容易被搞懵,因为AI背后对应的知识、理论、技术都和你曾经熟悉的东西不大一样,数据、数据处理、算法、算法训练、模型、模型调优,云里雾里的。我了解这种感受,因为我在二十年前在统计学院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是做机器学习,我太熟悉这种感受了,二十年后我悟了,学这些破玩意其实用处有限。

因为我们是产品经理,核心还是”怎么用AI做好自己的产品”。

这门课就关心两个点:
• 如何不讲技术细节,也能理解AI的本质和逻辑
• 基于对AI的理解,怎么把产品做得更好

这些才是产品人最该关心的问题。

所以这门课里有基于”智能视角”的AI认知,以及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来讲解的AI融合与应用。回归产品,一套基于产品的方法论。

我给自己的课打7.5分

这个录播课一共7.5小时,我给自己的课程也打7.5分,及格是及格了,因为要讲的知识讲了,要分析的案例分析了,但是距离我心中的“完美状态”还差点儿意思,因为录播课不是一个适合“迭代”的形式,虽然课程案例都来自真实项目,但每个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不相同,有人卡在老板的饼太大,有人卡在身边没人支持,有人卡在需求洞察阶段,有人难在研发节奏,还有人纠结效果、运营、迭代……

这些问题课程都会讲,但是光靠录播课确实难以每个人的独特问题,毕竟幸福的产品经理都差不多,不幸的小伙伴绝对是各有各的“不幸”……

特别是面对AI与产品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录播课这个“产品形式”不够敏捷,我心中完美的课程是一个可以闭环的课程,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实践、从实践到反思、从反思到知识的提升甚至是工具化、流程化、产品化。

期待和伙伴们一起迭代

也期待没买课的伙伴们关注我的账号或者公众号 张师傅-中年架构师 ,我会持续分享在不同场景中的AI产品落地故事(也有其他有的没的的内容),也期待大家的交流。

最后,回到这门课本身,其实这七个半小时的课程归根到底就是表达一个事情:用AI能力做产品、优化产品,真的不难,找对路,找对同行者,事半功倍。

期待在课程里,在微信上,在留言中见到你~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