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3月29~31日,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举办的心血管领域盛会——ACC.25学术会议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本次大会学术内容丰富,涵盖心血管各个领域。其中,一篇来自中国学者的研究“PATTERNS OF POST-ABLATION RECURRENC
北京时间3月29~31日,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举办的心血管领域盛会——ACC.25学术会议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本次大会学术内容丰富,涵盖心血管各个领域。其中,一篇来自中国学者的研究“PATTERNS OF POST-ABLATION RECURRENCE AN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入选壁报,本刊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对这一研究进行点评,彰显心血管领域临床研究的中国力量。
研究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通常作为二分类终点进行评估,即是否复发。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房颤并非单纯的二分类疾病,较高的房颤负荷与死亡、卒中及心血管住院风险增加均显著相关。目前,关于房颤复发模式与心血管结局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有限。
研究设计
研究纳入2011~2022年入选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hina-AF Registry)的房颤导管消融患者。术后1年内的房颤复发模式分为无复发、阵发性房颤(PAF)复发和持续性房颤(PersAF)复发。心血管结局包括心血管死亡、栓塞及心血管住院。Cox比例风险模型结合Landmark分析用于评估复发模式与心血管结局的关系,考虑到死亡作为竞争风险,采用Fine-Gray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
研究结果
共有13 8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0.5±10.8岁,男性占66.1%)。术前PersAF、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系统性栓塞及左房扩大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PersAF复发。与无复发相比,PersAF复发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风险比[HR] 2.03,95% 置信区间[CI] 1.20~3.43,P=0.009),血栓栓塞风险升高(HR 1.50,95% CI 1.09~2.06,P=0.012),心血管住院风险亦明显增加(HR 1.74,95% CI 1.56~1.94,P<0.001);而PAF复发仅与心血管住院风险增加显著相关(HR 1.98,95% CI 1.83~2.14,P<0.001)(图1)。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
图1. 房颤复发模式与心血管结局的关系
结论
术后PersAF复发患者的心血管死亡、栓塞及心血管住院的风险均显著高于无复发患者,而术后PAF复发仅与心血管住院的风险增加有关,提示房颤术后复发模式在预后评估中的重要性。
马长生教授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复发或PAF复发相比,术后1年内的PersAF复发与心血管死亡和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这一发现强调了房颤早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性,尤其是导管消融在延缓房颤进展和改善患者预后中的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PAF复发并未与栓塞风险增加有关。因此,对于消融成功或消融后房颤负荷较低的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证据仍然不足。基于这一临床问题,我中心牵头开展了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智能手表监测下停用与持续抗凝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DIAMOND-AF)(NCT06871228),计划纳入5694例导管消融成功且无卒中病史的房颤患者(CHA2DS2-VA 评分2~6分),评估基于智能手表光电容积脉搏波(PPG)监测房颤的间断抗凝策略(当监测到房颤复发且单次持续≥1小时或24小时内累计≥2小时后启动抗凝,并持续至房颤终止后30天)在降低ISTH定义的大出血事件方面是否优于持续抗凝治疗,同时验证其在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卒中、栓塞及心血管死亡)方面是否不劣于持续抗凝治疗。研究结果将为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管理提供更明确的循证依据,优化个体化抗凝治疗策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专家简介
马长生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名誉主任。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卫健委首届“国家杰出医师”、“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担任Circulation副主编,PACE主编,Circulation AE、Europace、CMJ、JCE等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目前在JAMA、Circulation、JACC、European Heart Journal和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近300篇。
1998年完成了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开创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事业,并推动其发展至国际领先水平。提出阵发性房颤“单导管”、持续性房颤“2C3L”等一系列国际原创性术式,成为我国该领域主流术式之一。牵头研制成功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定位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国际首套房颤导管消融模拟器。建立中国房颤队列,完成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负责国家卫健委房颤综合管理培训项目,建立高效培训及考核认证模式;发起“安全倍增”五年行动,降低我国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成为本专业工具书的学术专著多部,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