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价又涨了!”这是过去几个月里老百姓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从微信群到短视频,从商场金店到银行理财窗口,黄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说这是一次百年难得的投资机会,有人却悄悄在“回血”的路上吃了大亏。
“金价又涨了!”这是过去几个月里老百姓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从微信群到短视频,从商场金店到银行理财窗口,黄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说这是一次百年难得的投资机会,有人却悄悄在“回血”的路上吃了大亏。
金店里“古法金”价格一路飙升,柜姐言之凿凿:“再不买就更贵了”,银行柜台前,大妈排队抢购金条,还不忘跟身边人交流经验:“我去年买的,现在一克涨了几十块”,短视频里,“财经导师”对着镜头激动喊话:“3500美元都破了,家人们快上车!”
这股“黄金热”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
有人靠实物金条赚了几千块,有人却花几万买了“纪念金币”却发现根本卖不出去,还有人炒黄金期货,一夜爆仓,血本无归,同样是“投资黄金”,为什么结果天差地别?
从2023年年底开始金价一路上涨,到了今年3月国际金价已经突破每盎司235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国内金价也在4月份一度超过750元/克,不少人觉得这波黄金行情和2008年、2011年那几次大牛市差不多,机会难得。
要说原因也不复杂,美国加息放缓、通胀压力没退、地缘政治持续紧张,再加上很多国家在去美元化,央行增持黄金储备,金价自然水涨船高。
今年年初中州期货那个金所长接受采访时提到,“黄金仍在上行通道中,长期趋势看涨。”
听上去很专业,但问题是这种话并不能直接指导普通人怎么买、买什么、怎么买才不亏。
换句话说,金价涨了不假,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有人买对了赚得踏实,有人买错了连本金都难保,关键的不在于金价涨不涨,而在于你“买的是什么”。
如今商场金店的生意可以说是一片火热,“古法金”“3D硬金”“皇家传承”等金饰产品层出不穷,导购员介绍得头头是道:“保值、限量、升值潜力大”——真的吗?
其实这类产品的溢价极高,回购时基本只能按基础金价扣减工费,有时甚至不接受回购。
就拿张女士为例,她春节前在上海某百货商场购买了一套“古法金”婚礼首饰,花了近5万元,半年后她打算变现时,却被告知“因款式复杂、工艺多样,需按折价处理”,最终连本金都难以收回。
另一个类型是短视频平台上售卖的“纪念金币”,很多账号打出“央行背书”“限量发行”的口号,实则溢价高达百元每克,买的时候信誓旦旦,卖的时候却找不到正规的回购渠道。
这些产品本质上是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它们的价格构成中,黄金本身的价值只是很小一部分,更多是品牌、工艺、情感附加值。
除了买实物金,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炒黄金期货、黄金ETF,甚至通过杠杆平台加倍操作。
这类“激进操作”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一些媒体平台上里充斥着各种“数据分析”“技术图表”,但实际操作中普通人很难把握入场点和止损线,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短期投机就像赌博,涨了你是高手,跌了就成了“接盘侠”,而真正稳健的还是那些不折腾的人。
就比如李大妈去年在银行买入一根100克的足金金条,当时金价420元/克,前些天她看到金价涨到480元/克,就拿着金条去银行回售,扣除每克10元的手续费后,她净赚5400元。
没有高溢价、没有复杂工艺、没有直播推荐,买的时候按克计价,卖的时候按市价扣点手续费,清清楚楚。
这类实物金条、银行金锭,是黄金投资中真正具备“保值性”和“流通性”的产品,不是看起来闪的金子都值钱,关键是能不能变现、能不能收回成本。
黄金作为全球认同的硬通货,其价值来自于长期稳定、抗通胀、可流通,但一旦被赋予太多“附加意义”——比如纪念、爱情、收藏、限量,这个资产就被“消费化”了。但投资要解决的是价值问题,而不是情绪问题。
这波金价上涨中,那些被“套路”了的人,大多是因为对黄金的本质没有清晰认知,有人把买首饰当成理财,有人把纪念币当成硬通货,有人把短期炒作当成稳赚不赔,而真正理解黄金属性的人,往往选择最简单的方式:低溢价、易回购、可验证。
说来说去,投资的本质不是靠热度取胜,而是靠稳健和理性,炒作、跟风、幻想高收益的模式,最终大多要为冲动买单。
来源:时光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