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练到朔县东邵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09:13 1

摘要: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行动。1978年10月25日,炮212团召开了誓师大会,领导动员,各个单位、各个部门都上台表态,声势浩大,士气高涨。当时我用不成熟的诗,记录下会场盛况:

左边张干事、中间郭干事、右边我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行动。1978年10月25日,炮212团召开了誓师大会,领导动员,各个单位、各个部门都上台表态,声势浩大,士气高涨。当时我用不成熟的诗,记录下会场盛况:

“秋雨洗军衫,寒风亲笑脸,全团大集会,誓师‘上前线’。斗志特昂扬,精神倍饱满,士气高万丈,决心迎万难。团长传战令,政委作动员,字字千金重,句句扣心悬。激起愤怒火,绷紧战备弦,如似脱缰马,登台去求战。干部抢先说,‘两严’做指南,学会藏走打,实践长才干。司机决心大,掌好方向盘,争当红旗手,把好安全关。侦察挤上前,岂管环境变,赛过计算机,超过千里眼。通信急表态,有线炸不烂,当好顺风耳,无线永畅联。炮手接上茬,阵地迅抢占,表尺随心愿,炮弹胜铁拳。后勤不示弱,供应定齐全,伙食改善好,后方支前线。”

因朔县一带属于晋北地区,也属于“三北地区”的范畴,部队冬季配发“三皮”,即:皮大衣、皮帽子、皮大头鞋。后勤部门也调来许多旧皮大衣、旧大头鞋,发给大家。

部队出发时是铁路运输,按营、机关,分三个梯队,都是在介休火车站货场登车、加固、出发。我们机关随团首长一个梯队,最后出发。我们这个梯队突出的是团首长加挂了一辆绿皮车,其余的也乘坐闷罐。司机、带车干部都在平板车上炮车、解放车的驾驶室内,以保证铁路运输行车安全。开始,也跑了一段试运行,停车后,经过检查车辆的加固、固定,然后又继续向北驶去。

我们政治处的一些人员除没有下连的外,就随卫生队一个闷罐,相对比较平静,一直到朔县火车站,天将发亮,车辆便开始下载。我写诗记道:“飞轮歌唱伴军行,急雨敲车送炮兵。朔县晨曦突唤醒,满街新颖悄然迎。” 时间是11月3日清晨,记录着这次铁路运输。

右边郭干事、左边我

接着就上了汽车,向城外开去,我们先疏散到恢河边。恢河发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分水岭村,它向北流到朔县马邑附近与发源于左云辛子堡村元子河汇合后为桑干河。桑干河我们是知道的,那是从丁玲的著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得知。怎么也没想到我们竟然到了桑干河的上游——恢河。更没想到的是,这里还有大雁,我们一到恢河边,大雁“扑啦扑啦”地飞舞起来。我不由又写一诗:“群雁起舞鹊欢唱,高山列队风鼓掌。怀枪靠被一歇息,河水巡逻树站岗。”

号房子的任务终于完成,我们这才随团部住进了神头镇东邵庄村。据介绍,这是明洪武年间,从洪洞搬迁来的邵姓俩兄弟,一个定居于北邵庄,因是从南边迁移来的,就叫了北邵庄,另一个定居于北邵庄之东,故而叫了东邵庄。

当时我与电影组的小强、小周住在一屋。那是位于村子南面南小街路南的一座院子,一进门就是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房东是老两口子,住东屋,我们仨住进西屋,看来是刚腾出来的,不知是不是还有其他家人?房东老两口子很热情,当时我写诗道:“社员腾出最好房,收拾干净烧暖炕。沏茶倒水待亲人,真和到家一个样。”

刚安顿下来,大队领导就逐家来探望,问我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没有?我又写诗一首:“支书逐家来探望,关怀备至暖胸膛。拥军深感民爱兵,鱼水深情不能忘。”

对东邵庄的乡亲和大队领导的关怀,我们部队的同志们很受感动,在我们政治处贾主任的倡导下,决定出一期墙板以示感谢,地点就在南北通道的一家东房山墙上。

开始是由电影组的小强、小周可着山墙刷贴报纸,书写完大标题后,我们政治处的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分块书写起来,短小精悍,各种文体都有。我也拿毛笔书写起我在恢河边写的诗:“群雁起舞鹊欢唱,高山列队风鼓掌。怀枪靠被一歇息,河水巡逻树站岗。”都写完后,小强、小周又补空、绘画、勾边,把整个墙报完善、完美起来。这期墙报,一开始就吸引了好多老乡围看,平时也有老乡驻足观看,很受欢迎。

过星期天休息,团首长还特意安排了一次包饺子,多发馅,多发面,各自拿回住家与房东一起包饺子,用房东的锅煮饺子。那天,我与小强、小周在房东家包饺子、煮饺子,让房东老大爷、老大娘吃。开始,他们还不好意思的,后来看我们诚心实意,又剩下那么多,这才吃了起来。

又到休息时,贾主任就带着我们步行到神头电厂洗澡。神头有神头泉,历史悠久,大小泉眼不少,分布在各处,流量也不小。神头电厂就建在神头泉边。我们从东邵庄一路走去,不仅欣赏了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朔县的当地历史。

这里离马邑村、马邑汉墓群都不远。相传,秦时,为了防御匈奴,在此建城,谁知,边建边塌,忽有马周旋,驰走反复,施工人见了,逐随马迹筑之,城乃成,故名马邑。到了汉高祖,韩王信徙都于此,匈奴进攻马邑,不能坚守城池,献城投降,反叛,后被西汉大将柴武征讨斩杀。到了唐以后,逐为朔州、朔县。

当地名人很多,有三国魏大将张辽,唐初大将尉迟敬德,还有北魏、北齐的斛律金、斛律光都是名将。故而又写诗道:“古来朔县多英豪,斛律敬德汉张辽。拉练到此来相会,古今打擂誓比高。”

中间是刘团长,与司令部股长、参谋、警卫员、司机

部队到了朔县后,迅速展开了备战训练。我也随连队训练到处跑过,先后写下了“十六字令五首”。即:“练,霎时车炮全不见,藏得好!敌机干瞪眼。”“练,野炊饭菜香味甜,吃得饱!干战劲倍添。”“练,宿到何处能入眠,睡得着!梦中露笑脸。”“练,车载炮兵如飞箭,走得快,神速到边关。”“练,从难从严为实战,打得准,苏修崩上天。”说的都是部队训练的重点,“藏、吃、睡、走、打”。

那时,宣传股张干事带着照相机,我们出去训练,到处跑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几张照片。今天刊登的都是在朔县附近训练时拍照的。

右边郭干事、左边我

而且那时我还不会写诗,平仄不分,韵脚有平有仄,但是喜欢,闲着无事,走到哪儿掏笔、本就写到哪儿,只当作纪实日记。为了忠于原貌,我就按当时的笔记本原汁原味照抄下来,让行家里手见笑。

回来就是摩托化行军了。那时晋北地区还很穷,乡亲们很少有冬小麦的白面。当房东老大娘听说我们要走时,特意找出准备过年的荞麦,用小磨一把一把地研磨起来。就在我们要走的头天晚上,房东老大娘用荞麦面给我们包饺子。我们说,“大娘、大爷,我们刚吃完晚饭”。老大娘、老大爷不干非要我们吃,“出门的饺子,进门的面,这就是给你们发脚,祝你们明天一路平安”。我们一一品尝起荞麦面包的饺子,浓浓的乡土味,热热的老乡情,眼睛不由湿润起来,这就是当年的军民鱼水情,民拥军来军爱民,真好!

九口,2025、4、8

来源:故居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