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2025年9月欧盟外交监测报告,过去两年间,捷克对中国政策的转向幅度居欧盟成员国之首。捷克总统帕维尔近期接连涉台、涉藏,成为首位公开与台湾高层互动的欧洲国家元首。相关网络舆情数据显示,帕维尔的行为在中欧引发关注,甚至被中国列为“黑名单”人物。
据2025年9月欧盟外交监测报告,过去两年间,捷克对中国政策的转向幅度居欧盟成员国之首。捷克总统帕维尔近期接连涉台、涉藏,成为首位公开与台湾高层互动的欧洲国家元首。相关网络舆情数据显示,帕维尔的行为在中欧引发关注,甚至被中国列为“黑名单”人物。
帕维尔的崛起并非偶然。捷克在2023年总统大选前,曾长期被外界视为中欧亲华代表。帕维尔却以“政治素人”身份,上演逆转。当时他与巴比什之争,被欧洲媒体称为“理想与现实的较量”。帕维尔的成长路径,印证了“远程养殖”理论:父亲为前东欧情报员,本人军旅出身,后留学美国、英国,获伦敦国王学院国际关系硕士。退役后,帕维尔与多家欧美智库建立深度联系,成为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直接参与乌克兰危机等多起国际热点事件。
2024年,帕维尔率先邀请台湾高层访问捷克,紧接着公开会面达赖喇嘛,刷新捷中关系底线。他的背后,欧美政治顾问和智库团队运作明显。欧洲价值观(EV)等NGO,十余年来不断获得美国国务院、欧洲议会、台湾相关机构的资金支持。据捷克国家审计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EV年收入首次突破2500万克朗,重点项目全部聚焦对华、对俄信息战。
捷克外交转向的背后,智库与NGO的渗透路径极具代表性。欧洲价值观从2005年创办至今,历经“公民教育”到“极端主义研究”再到“反俄反中”议题的转变。资金流向与议题切换密切相关。2016年以后,其报告频频渗透进捷克主流政商圈,影响力持续扩大。
雅库布·延达,这位组织现任负责人,善于利用媒体资源,通过“虚假信息黑名单”策略,将异见声音边缘化。他推动的“红色观察”项目,2023年已覆盖6000多名捷克精英,成为欧洲反华舆论的重要节点。多份独立调查指出,EV与北约、美国大使馆等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其政策建议定向服务于西方利益。2025年,捷克正式在台湾设立欧洲首个智库分支,进一步升级双边安全合作。
捷克外交
帕维尔上台后,捷克外交明显右转。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捷克成为北约反俄、反中前哨。2025年新一轮欧盟安全评估显示,捷克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审查力度位居前列。帕维尔多次公开支持台湾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欧盟内部讨论所谓“与中国经济脱钩”议题。捷克在欧盟内部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中东欧多国效仿的对象。
部分专家认为,帕维尔的政策选择,不完全出于个人意愿,而是智库、资金、顾问网络共同作用的产物。美国国务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台湾相关机构持续投入资源,推动捷克“价值观外交”。与此同时,媒体生态被重塑,主流声音高度集中,反对者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
欧盟
捷克案例凸显软实力竞争的现实挑战。欧美在捷克等国布局长线资金、塑造舆论、打造“友军网络”,以“远程养殖”方式影响政策制定。中国传统“硬件出海”模式在捷克遭遇瓶颈——大规模基础设施、教育援助,却难以转化为舆论影响力。2025年6月,捷克一项高校舆情调查显示,学生对中国印象连续三年下滑,相关学术合作项目数量锐减。
这一新格局下,中国亟需调整海外战略。专家建议,未来应在内容传播、智库建设、区域人才培养等领域加码投入。仅靠硬件建设难以赢得人心,长期的“朋友圈”建设、内容输出与国际舆论互动才是关键。捷克的转向,既是一次现实警示,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必修课。
欧美
帕维尔的“被拉黑”,不是个人行为的偶发事件,而是地缘格局深度重塑的缩影。捷克正借助外部力量重塑国家定位,成为中欧新棋局中的关键一子。对中国而言,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下提升软实力、塑造正面形象,将是未来十年的核心课题。地缘棋盘已经重置,主动权如何争夺,值得所有关注国际格局变化的人持续追问。
来源:钦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