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板鹞风筝虚拟代言人“非非”,首次以灵动活泼的AI形象亮相,向年轻人讲述这项千年技艺的“科技焕新”。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标志着南通非遗传承实践开始尝试接轨“元宇宙+”,更展现了优秀地方文化如何借助AI技术打破代际壁垒,实现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扬子晚报网讯(记者 朱亚运)近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板鹞风筝虚拟代言人“非非”,首次以灵动活泼的AI形象亮相,向年轻人讲述这项千年技艺的“科技焕新”。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标志着南通非遗传承实践开始尝试接轨“元宇宙+”,更展现了优秀地方文化如何借助AI技术打破代际壁垒,实现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据了解,“非非”由南通市文化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南通风筝博物馆联合创意、设计、制作。南通板鹞风筝历史悠久,它不仅具有传统的放飞功能,更融合了观赏价值与音乐功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板鹞上装有哨口,在风力吹动下能产生美妙的声音,是名副其实“会唱歌的风筝”。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娱乐方式的冲击下,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年轻一代对这项古老技艺的兴趣逐渐减弱,传承群体青黄不接,急需寻找新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南通板鹞风筝虚拟代言人“非非”的诞生,正是AI与非遗融合的大胆尝试。“非非”以国风形象为设计灵感,借助AI技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知识,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这一非遗项目。
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包含扎、绘、糊、雕等数十道工序,其核心技艺哨口雕刻更需要数十年经验才能精通,而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正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许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相似的困境。
为此,南通以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为试点,开展非遗数字化存档工作。对制作工艺、哨口结构、经典纹样、色彩组合等进行逐道采集,建立动态数据库。此后,还将探索利用AI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海量的南通板鹞风筝相关资料,如历史档案、制作工艺视频、风筝图案等进行分类、归档与存储。
通过非遗数字化,众多非遗技艺的物理参数、文化符号将被转化为可反复使用的数字资源,青年传承人群也可以借助相关资料反复练习基础技法,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破解“学艺周期长”的难题。
在扎实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工作的同时,南通也在不断探索更年轻化的传承传播途径。据了解,板鹞风筝在2024年就尝试与游戏深度融合,引入南通风筝元素,不仅丰富游戏视觉效果,为游戏增加了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和可玩性,也向玩家们展示了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南通风筝文化魅力。
线下活动打造了南通风筝文化课堂、风筝制作实践等玩法,邀请手游玩家、主播、coser等共同参与风筝制作放飞体验环节,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守护传承非遗的浪潮中,线上线下联动,放大南通非遗保护的文化势能。
校对 盛媛媛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