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场像是被拉到一个拐角,两个阵营对峙——一边是熟悉的甜味回忆,另一边是“别让我胖”的理性选手,场面有点尴尬又刺激;李子园站在中间,手里还捏着那瓶招牌甜奶,表情复杂,时间轴上2025年上半年,营收6.21亿元,同比跌幅可见,净利润约9612万,仿佛是一场看得见数
全场像是被拉到一个拐角,两个阵营对峙——一边是熟悉的甜味回忆,另一边是“别让我胖”的理性选手,场面有点尴尬又刺激;李子园站在中间,手里还捏着那瓶招牌甜奶,表情复杂,时间轴上2025年上半年,营收6.21亿元,同比跌幅可见,净利润约9612万,仿佛是一场看得见数字的拉锯战。
我在老街早餐摊录了声,摊主说“早上还会卖,但客流比以前少了”,声音里有无奈也有真诚,这些颗粒感的细节,比任何资本报告都更能说明问题;消费者不再只敢于尝鲜,更在乎成分表、糖量和“吃了会不会变圆”。
回到时间线上,1994年李国平在上海偶遇“李子园”路牌,把名字捡回去创业,起点低却走得实在,早年甜奶配方里水、奶粉、白砂糖靠性价比打开市场,渠道多是早点摊和小卖部,2003年销售飙到4.3亿,那是个有明星代言和街头存在感的时代,人口红利和新品带来的兴奋感,把这类产品推成记忆里的味道。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并非新闻稿上的一句话,它像石子砸进池塘,李子园的收入从5亿掉到2亿,创始人变卖房产来周转,这些“放在年报里不好看的细节”才更刺眼;到了2011年,他们把重心拉回基层渠道并向江西、云南铺产能,2018年新产品密集推出,营收回升了30.73%,同期茅台入资7300万,资本故事一时间很香。
2021年上市那会,市值高峰曾触及147亿,热闹到眼花缭乱,之后营收在14亿上下徘徊,这不是资本冷水,而是市场结构的真实反映——95%收入依赖甜味系列,这种单一性既是优势也是隐患,产品线像是一只腿走路,走得稳但容易摔。
说到近年来的动作,2021年李博胜入局,主攻电商与供应链,2024年电商营收0.76亿,同比增长90%,这不是天文数字但说明了方向,直播带货开始切入李子园的增长曲线;2024年底他被任命集团总经理后提“年轻化+健康化”,换代言人,求速成的味道明显,但战略从来不是换个脸就能解决的。
产品端的多元化尝试从2022年起铺开:零脂肪酸奶、无蔗糖甜奶、燕麦奶到气泡奶、植物基蛋白,2025年还推出AD钙奶和维生素水,建宁夏1000吨日处理的生乳深加工项目,目标是年末投产,意图显而易见——降低成本、扩种类、补齐短板;然而市场回应并不总是慷慨,新品常被评价“跟风感强”,销售没有立住,这里有两个层面需要拆解。
先看消费者侧,2025年上半年“抗糖”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年轻人对甜食的耐受度下降,且更青睐标注明确、成分透明的产品,一瓶昔日畅销饮料如今成了“高糖罪证”,这不是情绪波动,而是饮食观念迁移带来的现实后果;再看竞争侧,市场上出现大量差异化产品和功能饮料,渠道争夺更激烈,李子园在电商和直播上虽有进账,但传统渠道流量在萎缩,线下依赖度高的品牌被动局面明显。
内部治理与节奏问题也浮出水面,企业在短时间内试图多点开花,结果是研发、供应链与品牌沟通不同步,研发出品后推广力度不一,终端陈列和消费者教育跟不上,导致新品上架即“高概率迷路”;我采访一位前经销商,他说“新品铺货数量少、回款慢,促销资源被大品牌抢走”,这句话里有利益链的摩擦,也有市场优先资源分配的不公。
再回到宁夏项目,这种“从上游向下游延伸”的做法有道理,生乳深加工能力能为产品多元化提供原料保障,也能压缩成本,但项目投产周期长、一次性资本支出大,若短期内不能产生可观现金流,反而会拉低公司自由现金流,这在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表现里已经开始显现端倪。
值得注意的,是公关话术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品牌在强调“传承初心”的市场更关心标签上写了什么,健康宣称与成分表常常发生冲突,品牌若想转型成功,得把“真金白银的配方改变”放在说话之前,这并非一句营销话术可以替代。
有个细节耐人寻味,2024年李博胜推动的直播带货里,某场销售脚本里频繁出现“怀旧感情牌”,观众互动多是情绪化点赞而非忠诚转化,这说明短期的流量可以带来波峰,但难以持续构建品牌认同,流量化销售的回报率与传统渠道不同,库存、退货与促销成本会吞噬利润。
换个角度看李子园的选择:守住招牌甜奶意味着保住现有现金流和老客户记忆,但长远看市场在流失;全面跟风新品意味着承担研发与市场风险,且容易被标记为“没主见”,企业像是在两条轨道上死撑,却缺少协调信号灯,这种状态在2025年的报表上已被折射出来。
对话片段:我问一位在公司做产品线的负责人,他低声说“我们试过无糖配方,但味道不够‘李子园’,粉丝会吐槽”,这句看似小道消息,反映了一个难题——品牌识别与产品创新有时会发生内耗,要么牺牲口味,要么牺牲身份。
再说财务端,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下滑对投资者信心是有冲击的,净利微增掩盖不了营收疲软的事实,市面上资本对“单品依赖”的容忍度在下降,市场更偏好有明确护城河和增长路径的企业;李子园的宁夏项目和电商放量能否成为新护城河,答案需要时间和执行力来验证。
结局尚未写定,但可以画几条可能的轨迹,第一是稳住招牌,做深做细,蜗居在既有市场里寻找小而美的利润空间,第二是赌项目与新品能在两年内放量,完成品类和渠道的转向,第三是被更有弹性的竞争者边缘化,市占逐步被蚕食;每种结局都不是必然,但都有迹可循。
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消费者的情绪和习惯常常在细节处决定胜负;李子园要么回到研发厨房里煮出一个真正代入感强且低糖的配方,要么把供应链和新品节奏打通,把每一次上新都当成一场长期教育,而不是速成的流量秀。
留个悬念,2025年底宁夏厂能否投产、李子园能否把电商势头转化为稳定营收,这两件事像两颗骰子,掷出的点数决定接下来几年的走向;观众们继续在街角、在直播间、在超市货架上做出选择,李子园的下一瓶奶,可能是救赎,也可能成为记忆里的味道。
来源:健康预防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