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 要: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有关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成果正是其杰出汉学成就的代表。德礼贤于1938年出版的著作《利玛窦的中文世界地图》是以利玛窦世界地图为研究对象的第一部专著,在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于1961年发表的论文《
此文节选自《国际汉学》2025年第3期,阅读全文可从知网下载或从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纸刊。
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陈茜
摘 要: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有关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成果正是其杰出汉学成就的代表。德礼贤于1938年出版的著作《利玛窦的中文世界地图》是以利玛窦世界地图为研究对象的第一部专著,在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于1961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利玛窦世界地图的新发现与新研究(1938 —1960)》则在前作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德礼贤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更趋全面和深入。本文首先回顾了学界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情况,进而梳理了德礼贤上述两部作品的研究进展,并对德礼贤在该领域的历史贡献作出述评。
关键词:德礼贤;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德礼贤此著以意大利文写成,全名“Il Mappamondo Cinese del P. Matteo Ricci S. I. (Terza Edizione, Pechino, 1602), Conservato presso la Biblioteca Vaticana, Commentato Tradotto e Annotato dal P. Pasquale M. D’Elia S. I., Professore di Sinologia nella Pontificia Università Gregoriana-Roma”(耶稣会神父利玛窦的中文世界地图[第三版,北京,1602年],藏于梵蒂冈图书馆,由罗马格列高利大学汉学教授、耶稣会神父德礼贤评述、翻译和注释)。其书长58厘米、宽44厘米,共XXVI加275页,“版式硕大无朋,刷印装帧皆甚精”,扉页写有汉字“耶稣会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同会德礼贤译注”。全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历史评论部分,共十二章。第一章介绍利玛窦的生平经历;第二章介绍其传教策略;第三至七章以时间为序,详述利玛窦绘制多幅世界地图的经过,包括第一版地图及其首次重印(肇庆,1584年10月;苏州,1596年)、第二版及其重印(南京,1600年)、第三版和第四版(北京,1602、1603年)、郭子章地图集中的利玛窦世界地图(贵阳,1604年)以及皇室版(北京,1608年1月);第八章对存世的梵本、京都本、伦敦本、北平本、理格本共五件利玛窦世界地图藏本进行介绍;第九章对梵本《坤舆万国全图》展开深入研究;第十章论述利玛窦制图工作的历史贡献,提出利玛窦一方面将诸多地理新词引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纠正了欧洲世界对中国地理的诸多错误认识;第十一章探讨利玛窦绘制世界地图的资料来源;最后一章讨论利玛窦的“使徒精神”,揭示利玛窦绘制地图仍以传教为根本目的。(2)地图部分,完整复制五件利玛窦世界地图藏本,其中梵本又被分为12个部分并依次以整页图幅展示,每页中文原版地图之后都附有作者所译的西文版地图,即将原图中以中文标识的所有地名、序跋题识、论说注解等一一译为意大利文。(3)注解部分,即对梵本地图文字所做的注解,共500个条目,主要涉及地名出处考察和相关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等内容。书末还附有“意大利文+中文+地图位置”格式的梵本《坤舆万国全图》地名索引,十分便于查找核考,更加凸显了此书的工具性。
德礼贤(Pasquale M. D’Elia)
德礼贤的《利玛窦的中文世界地图》是首部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专著。与前人著述相比,该书在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其一,对利玛窦的绘图史进行了细致考察。在梳理考订史料的基础上,德礼贤进一步精确了肇庆版地图(1584年10月)、苏州赵可怀勒石版地图(1595—1597)、南京吴中明刻版地图(1600年2—5月)、北京李之藻刻版地图(1602年8月17日—9月15日)、北京刻工私刻版地图(1602年8月17日—9月15日)、北京李应试刻版地图(1602年9月21日即李应试受洗之后)绘制的时间范围,并在其中一些地图名称的确认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此外,德礼贤在论述中也对相关传言给予了澄清,如有传言称利玛窦在绘制肇庆本地图时为讨好中国人,不仅将中国置于中央,更特意放大了中国、缩小了其他区域—此传言在几个世纪内流传甚广,诸如玉尔、考狄(Henri Cordier,1849 —1925,又称高第)等学者都沿用此说,洪业先生也曾提及但未能作出判断;德礼贤则在多方考证后确认利玛窦故意放大中国的说法为不实传闻。
德礼贤《利玛窦的中文世界地图》中的梵本地图
其二,对存世的梵本、京都本、伦敦本、北平本、理格本五件藏本一一考证,以辨其是否为利玛窦所作,具体如下。
确认梵本、京都本为1602年李之藻刻版的利玛窦地图真品。除二者几乎一致、仅有细微差别之外,德礼贤还提出两点佐证:其一,利玛窦使用了“圣”字而非“仙”字来表达“Santo”之意,符合他在其他中文著述中使用这两个汉字的时间逻辑;其二,地图未经上色,但利玛窦却言“其各州之界,当以五色别之”,这反而间接证明了地图为真,应当是由于印量无法满足需求而导致一些地图来不及上色,假使是伪作反而不会留下如此漏洞。
2. 提出伦敦本是对1602年北京版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忠实复制品,猜测其刊印时间可能在明朝覆灭(1644)和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 —1688)绘图(1672)之间。伦敦本与梵本、京都本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大明一统”“大明海”被改成了“大清一统”“大清海”。此前巴德雷认为这幅地图与梵本出于同一版,洪业也认为此本与京都本、梵本同为1602年的李之藻刻版,只是伦敦本“唯曾挖改而后印耳”。
3. 认为北平本、理格本并非出自利玛窦之手,而是可能由非基督教徒的中国人所作。德礼贤提出,与梵本、京都本和伦敦本相比,北平本是彩色手工摹绘本,饰有动物、异兽和帆船图案,但一向积极汇报传教事务的利玛窦却从未在书信中提及;该地图内容错误较多,尤其是第一幅屏条上的两枚耶稣会印章细节都有错误,由此可见绘制者应为不熟悉基督教的中国人。由于图中写有“大明海”“大明一统”且未避讳明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明熹宗朱由校(1621—1627年在位)之名,洪业认为此本应绘于1620年之前,可能是太监摹绘李之藻版而成;但德礼贤则认为绘制者应当是为了使地图看起来年代久远,所以未对原文字进行改动,此图不会是明廷太监所摹,而应当绘于明灭之后,具体时间可能在1672年(南怀仁绘图)至1736年(乾隆元年)之间。至于与北平本十分相似的理格本,洪业曾言“意大利人理格君所存之绘本和历史博物馆原藏之本尽相同”,经德礼贤比对,理格本几乎包含了北平本的所有缺陷,但二者仍有细微差别。他猜测二者可能来源于同一件有缺损的明代利玛窦世界地图。
名誉主编:张西平
主编:赵刚
执行主编:张朝意
副主编:任大援 杨慧玲
编辑部主任:边秀玲
本期责编:王晓丹
CN10-1272/K
编辑部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编辑部邮箱:guojihanxue@163.com
投稿系统网址:https://gjhe.cbpt.cnki.net/
制作|王晓丹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