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流感和支原体,秋季也要警惕这种病毒,尤其是南方地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3:04 1

摘要:秋季开学之际,孩子们重返校园。人员聚集,加上秋季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各类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增加。除季节性流感和肺炎支原体外,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传播也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高度警惕。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秋季有可能出现呼吸道合胞病毒暴发流行,并可能再现多种

秋季开学之际,孩子们重返校园。人员聚集,加上秋季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各类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增加。除季节性流感和肺炎支原体外,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传播也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高度警惕。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秋季有可能出现呼吸道合胞病毒暴发流行,并可能再现多种呼吸道病毒叠加流行的现象。

5岁以下儿童为高危人群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1956年,该病毒从黑猩猩的呼吸道分离出来,因其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导致相邻细胞融合,形成多细胞核的合胞体结构,而被命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 的首要病毒病原体。感染该病毒后,绝非普通感冒那么简单。6月龄以下婴儿,由于呼吸道尚未发育成熟,免疫系统较弱,一旦感染,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可出现喘憋、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等肺部症状体征和中枢神经系统等肺外并发症,发生重症及死亡的概率较高

我国是呼吸道合胞病毒高流行国家。2025年7月中旬以来,全国住院的严重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测阳性率持续位居前列。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0~4岁病例组

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也是该病毒的高危易感人群

1

1

1

感染后症状因年龄而异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在冬、春季流行(11月至次年4月),流行高峰一般出现在11~12月。南方地区的感染高峰通常出现在冬季或潮湿雨季,其他时间多为低水平流行。但是,广东地区每年的流行高峰出现在3~4月、7~9月及12月

呼吸道合胞病毒传染性极强,其传染力约为流感病毒的2.5倍,极易在托幼机构、学校或家庭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扩散。跟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传染源为感染者,包括无症状的感染者。病毒潜伏期通常为2~8天 (平均4~5天),感染者出现症状后呼吸道排泌病毒的时间将持续7~10天。

大龄儿童感染后,多表现为类似普通感冒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声音嘶哑,有的会发热。2岁以下,特别是6个月内的婴儿感染后,死亡率高达2%。患儿感染初期(2~4天)会有发热、鼻塞、流涕症状,之后很快进展为咳嗽、喘憋、呼吸急促,严重时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胸壁吸气性凹陷、心动过速、脱水等危险情况。早产儿和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以及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更易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

1

1

1

家庭和托幼机构该怎么预防

对于家庭、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来说,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一般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基础防护 加强环境通风,避免去人多拥挤、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流行季节应戴口罩,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咳嗽卫生习惯。

重点保护 家庭要重点保护高风险婴儿,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避免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鼻腔冲洗能够降低上呼吸道的病毒载量,减少病毒经飞沫传播。

机构防控 加强晨午检,及时发现患病儿童;感染者应居家休息,杜绝带病上学,重症者要及时就医;若机构发生暴发感染,应及时停止机构的集体活动;物体表面可选用浓度为0.1%的次氯酸钠或70%~90%的酒精进行消毒。

1

1

1

不存在终身免疫

会反复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不存在终身免疫,人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持续时间较短,因此会反复感染

目前尚无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特效药物,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研发也较为困难,至今还没有适用于儿童的疫苗上市。2023年获批的两款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分别适用于60岁以上老年人和孕妇(通过母传抗体保护新生儿)。

儿童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两款:帕利珠单抗和尼塞韦单抗。前者仅适用于特定的高风险婴儿,流行季需要每月注射一次,且价格高昂。尼塞韦单抗则在对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中有重大突破,是目前全球首个且唯一可广泛应用于婴儿(出生到1岁)的单剂次预防手段,可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导致的下呼吸道感染风险。

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的健康威胁巨大,其严重性远非普通感冒可比。认识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危害,学会识别重症信号,掌握科学的家庭护理和关键的预防措施,是保护孩子呼吸道健康的关键。

同时,密切关注尼塞韦单抗等新型预防手段的可及性,也是家长提高健康素养,为婴幼儿提供更全面保护的能力之一。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