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获金熊猫影帝:30斤体重起伏+2月成都取景,这奖杯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16:58 1

摘要:第二届金熊猫奖电影单元颁奖礼的聚光灯,昨夜为一位演员格外明亮——当朱一龙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最佳男主角奖杯时,他望着台下闪烁的“龙哥”灯牌,声音带着一丝未平复的激动:“我爱成都!”这句直白的告白瞬间引爆全场掌声,也为这场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国

第二届金熊猫奖电影单元颁奖礼的聚光灯,昨夜为一位演员格外明亮——当朱一龙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最佳男主角奖杯时,他望着台下闪烁的“龙哥”灯牌,声音带着一丝未平复的激动:“我爱成都!”这句直白的告白瞬间引爆全场掌声,也为这场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国际影视盛典,画上了最具温度的高光句点。而这位曾被贴上“流量标签”的演员,终于凭借《河边的错误》中刑警马哲一角,正式跻身“金熊猫影帝”行列,用实力改写了大众对他的固有认知。

奖项分量与角色深耕:一场用“自虐式付出”换来的认可

熟悉影视圈的人都清楚,金熊猫奖绝非普通奖项——其电影单元评审团汇聚了中外影视学者、资深导演与制片人,评审标准兼顾艺术深度与跨文化传播价值,业内一直将其视为“影视创作的风向标”。朱一龙此次能从众多实力派对手中脱颖而出,核心在于他对《河边的错误》中马哲这一角色的“沉浸式塑造”,而这份塑造背后,藏着外人难以想象的“较真”。

为了演活刑警马哲的复杂性,朱一龙提前三个月就扎进了余华的原著里,逐字逐句揣摩人物心理;为贴合角色从沉稳到崩溃的状态,他先刻意增重30斤,后又在短时间内快速减重,让身体状态跟上角色的精神变化;寒冬拍摄期间,他即便感冒发烧,仍坚持跳入刺骨的河水中完成镜头;在片场,他更是主动“封闭自己”,很少与人闲聊,只为始终沉浸在马哲的压抑情绪里。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马哲,既有刑警查案时的锐利冷静,又有面对案件真相时的迷茫破碎,有观众看完后直言:“他眼里的戏太足了,我完全忘了这是平时看到的朱一龙。”

值得一提的是,《河边的错误》此前已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此次再获金熊猫奖认可,不仅印证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让朱一龙的演技得到了“国际+国内”双重权威背书——这对于曾被质疑“靠颜值圈粉”的他而言,无疑是最有力的回应。

从流量到实力派:朱一龙的“反浮躁”转型路

时间回到2018年,《镇魂》的热播让朱一龙一夜爆红,粉丝量暴涨的同时,“流量演员”的标签也牢牢贴在了他身上,甚至有声音质疑“他的演技撑不起主角戏份”。面对这样的争议,朱一龙没有选择用综艺刷存在感、用古偶剧固粉,反而走上了一条更“难走”的路——深耕现实主义题材,挑战高难度角色。

在《人生大事》中,他饰演殡葬行业从业者莫三妹,为了贴近角色,特意跑到殡仪馆跟着工作人员学习,从扎纸人到抬棺木,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最终用充满烟火气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脱胎换骨”的他;而到了《河边的错误》,他更是将“体验派表演”做到了极致。对比同期不少流量演员“一部剧接一部剧拍,却始终在重复同一类角色”的现状,朱一龙的选择显得格外“反浮躁”——他愿意花半年时间打磨一个角色,愿意为了角色改变外形、调整状态,愿意放下“偶像包袱”去演绎不讨喜的复杂人物。

如今回望,从《镇魂》里惊艳的沈巍,到《人生大事》中打破偏见的莫三妹,再到如今拿下影帝的马哲,朱一龙用五年三部口碑佳作,完成了从“流量宠儿”到“实力派演员”的转身。这份转型,没有捷径,靠的就是“慢下来”的耐心和“啃硬骨头”的决心——这在快节奏的娱乐圈里,尤为难得。

成都情结:不止是获奖地,更是“角色的幸运地”

颁奖礼上那句“我爱成都”,并非临时起意的客套话,而是朱一龙与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据《河边的错误》剧组工作人员透露,2022年影片在成都取景近两个月,朱一龙住的民宿楼下有一家老茶馆,每次收工后,他都会去那里坐一会儿,点一杯盖碗茶,听本地人选龙门阵。“他说成都的慢节奏特别能让人沉下心,马哲办案时那种不慌不忙的步态,就是参考了茶馆里一位退休老警察的样子。”

在后台接受采访时,朱一龙还提到,拿到奖杯的那一刻,第一个念头就是想把对成都的喜欢说出来:“这里不只是颁奖的地方,更像是帮我完成马哲这个角色的‘幸运地’。如果没有在成都的那段体验,我可能没办法把角色的烟火气演出来。”这份真诚,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不少网友直呼“破防”——比起“影帝”这个头衔,大家更爱他身上那份不骄不躁的“人间烟火气”。

行业启示:朱一龙的成功,是影视圈“回归本质”的信号

朱一龙的获奖,不仅是他个人演艺生涯的里程碑,更被业内视作影视圈“告别唯流量论”的重要信号。早几年,影视圈一度陷入“流量至上”的误区,不少作品只看演员的粉丝量,不看演技,导致“烂片频出”;而近几年,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行业对“内容为王”的重视,像朱一龙这样“沉下心磨演技”的演员,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其实,影视圈从不缺流量,缺的是愿意“耗在角色里”的演员。朱一龙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他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拒绝短期变现的诱惑,选择有挑战性的角色;放下偶像包袱,全身心投入角色塑造;用一部又一部作品积累口碑,而非靠热搜维持热度。这种“以演技立足”的路径,不仅为流量演员转型提供了参考,更印证了一个道理——影视行业的核心永远是“好作品+好演技”,只有回归创作本质,才能走得长远。

如今,站在金熊猫奖的领奖台上,朱一龙手中的奖杯,既是对他十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对行业未来的期许。或许,未来会有更多“朱一龙式”的演员出现——他们不被流量裹挟,不被浮躁影响,只专注于表演本身。而对于观众来说,能看到越来越多“用演技说话”的演员,能欣赏到越来越多“有质感”的作品,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事。

最后想问大家:你是从哪个角色开始关注朱一龙的?对于流量演员转型,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明bobi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