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2024年,中国疾控中心官网公布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我国现有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超过120万例。更值得警惕的是,每年新增感染者仍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感染率逐年攀升。
很多人一提起艾滋病,第一反应还是:“跟我没关系,我又不乱来。”但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并不仅限于性传播,还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更重要的是,许多感染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造成传播。
专家提醒:走进公共场合时,这5件事千万别做,小小一个动作,可能就是感染的疏漏点。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去修脚店、美甲店,图个方便,但你有没有注意过:修脚刀、剪子、拔甲钳是否消毒?
艾滋病病毒(HIV)虽然离开人体后很快失活,但在新鲜血液残留的器具上依旧可能存活数小时。如果前一个客人是感染者,器具上残留血迹,再被你用来剪破皮肤伤口,病毒就有机会进入你的血液。
国家卫健委早在《艾滋病防治知识问答》中明确指出:共用未经消毒的锐器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所以,日常生活中务必做到:理发、修脚、穿耳洞等操作,工具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如果店家不能保证,那就别做。
近年,部分社区、广场、公园等地兴起所谓“中医义诊”,其中不少号称可以“免费针灸疏通经络”。听上去是好事,但背后的卫生风险不容忽视。
一次性针具是否真正一次性?针灸人员有没有正规资质?这些都难以保证。而一支针头如果曾扎入感染者皮肤,再次使用就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艾滋病防控知识手册》,共用注射器具是当前中国HIV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虽然针灸不等于注射,但只要是穿破皮肤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血液传播。
所以,别随便体验来历不明的针灸、拔罐、刮痧服务,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摆摊的所谓“专家义诊”,十有八九没有正规医疗资质。
还有一种让专家头疼的现象:部分保健品商家打着“增强免疫”“抗病毒”的旗号,鼓吹可预防艾滋病,甚至有人在不明渠道接受所谓“免疫注射”。
这是典型的伪科学营销。目前,全球尚无任何疫苗或药物可彻底预防HIV感染,唯一有效的预防方式是掌握科学知识、规避高风险行为。
而所谓“免疫增强针”,如果来源不明、注射器具不消毒,反而可能成为感染源。世界卫生组织(WHO)多次警告:非正规医疗注射是HIV传播的重要隐患之一。
所以,不管多“高科技”、多“进口”,凡是未经国家批准的注射类产品,一律不要碰。
这听上去像危言耸听,但实际上,警惕“迷药”类犯罪,是防控艾滋病的间接手段之一。
在一些娱乐场所,个别人会在饮料中加入氟硝西泮、γ-羟基丁酸等致幻成分,导致受害人意识模糊甚至丧失自控能力,继而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增加HIV感染风险。
公安部曾发布多起案例,受害者醒来后已身处陌生场所,对发生过的事毫无记忆。事后检测,部分人不幸感染HIV。
所以,聚会时务必看好自己的杯子,拒绝来路不明的饮料、香烟和糖果。尤其是年轻人,不要因为“朋友介绍”就降低警惕。
现实中,有不少人抱有一种危险的误解:“他看起来很健康,不像有病的样子。”
但要知道,HIV感染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感染者本人也未必知道自己已经携带病毒。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无保护行为,感染风险极高。
根据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新发HIV感染者中,超过三分之一为18—30岁的年轻男性,其中许多人是在“明知风险却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感染。
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光靠“感觉”是不够的。只有坚持使用安全套、避免高风险行为,才是真正有效的防线。
写在最后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与侥幸心理。
它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用餐具传播,也不会因为你坐了某个座位就感染。但一旦你在生活中忽视了重要的防护细节,就可能为病毒打开一道门缝。
出门在外,请记住这5个“别做”:
· 不共用锐器
· 不参与陌生人针灸
· 不注射不明药物
· 不喝陌生饮料
· 不凭外表判断健康
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是保护自己的关键。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 2023年版
[2] 中华预防医学会.《艾滋病防控知识手册》. 2022年版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疫情通报》. 2024年
[4] 世界卫生组织 (WHO).《HIV预防建议指南》. 2023年更新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